未知海洋上的郑和传人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5mb。
书籍内容:

第一部分:“蒙在鼓里”的第一次出海引子

地球,这颗蔚蓝色的星球是以海洋的色调运行于茫茫太空中的。
只因有了喧腾不息的海洋,才孕育了奇妙的生命现象,进化繁衍出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也正因为浩瀚的海水浸润了地球三分之二的表面积,其下分布着富含矿产资源的海沟海盆,游弋着形形色色的鱼类虾类,流动着能量巨大的大洋环流,以及隐藏了价值独特的众多奥秘,才使得今天的人类有了摆脱多重危机的“第二空间”。
无怪乎,现今航海事业成为人类一项既古老又愈发年轻的重要活动。从而也不难理解那些具有探索精神的伟大航海家为何总能使人们肃然起敬,进而在心海中升起开拓奋进的风帆。
郑和,这位深深铭刻于中国人心际的最伟大的航海家,曾组织了世界航海史上最庞大的船队和最浩大的远航。自公元1405年(永乐三年)至1431年(宣德三年)的28年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统率官校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穿马六甲海峡、越曼德海峡,沿着亚欧大陆的南缘航行,访问了40多个国家,最远抵达了非洲东岸。在他的船队消逝了半个多世纪后,才有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首开环球航行等众多的地理大发现,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东西两半球汇合与全球一体化的新进程” 。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浩大远航的船队自打郑和七下西洋以后迟迟未再在水天线上重现。历史做出了回答,海禁政策,闭关锁国,屈辱挨打等内忧外患把中国这个巨人压趴下了。
一个趴下的巨人是无法眺望远方的。
而这一沉寂竟然长达五百多年。
其间世界海洋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变化呵,人类的航海活动由帆船时代进入了机器时代,继而随着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的下水,又闯入了原子时代。世界海洋正逐渐化解其安全屏障作用和阻隔性,变成为国际交往的大通道,同时也被某些人当作战争的大舞台……
然而,中国人也有重新站立起来的那一天,当1949年毛泽东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成立了”的宣告之后,广阔的海洋便很快纳入了中国人的视野,毛泽东在视察初建的人民海军时,一连五遍写下“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光辉题词。
于是便有了1980年4月27日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有了“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远望1”号和“远望2”号航天测量船以及新型导弹驱逐舰、救生打捞船等18艘舰船组成的综合编队从上海吴淞口启航,穿过东海、越过第一岛链……
在世界大洋里重现中国庞大船队的身影,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历史重复。一些有识之士从两个编队的航行方向上看出了其深刻的不同所在:当年郑和船队是沿着亚洲大陆的南缘航行,而这次远航则直指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的中心区域,意义非同一般!
“我们这些郑和的传人,一定要把中国远航探索的大业不断推向新境界!”这,便是当时站在我国自行研制的“向阳红10”号船桥上的一位年轻海军军官的激越心声。
他,沈阿坤,身材不高,但魁梧结实,目光明亮而敏锐,浑身透出一股爽朗豪迈的气息。正是他,在前后30多年的探海生涯中,相继担任了“海调403”、“曙光7”号、“向阳红10”号的船长、以及我国名声最大的船――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的首任船长,数次远涉陌生海域,执行我国首次洲际运火箭试验、第一颗同步通讯卫星发射、首航南极等重大海上任务,还培养出了袁绍宏等一批出类拔萃的海洋考察和海军人才。
他的功绩是巨大的,然而他不事张扬,真堪称英雄无语。
现在就让我们去走近他,去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和精彩的探险考察经历吧!

第一部分:“蒙在鼓里”的第一次出海“启航”在那年不只是巧合(1)

“启航”在那年,不只是巧合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是一段令人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我国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相继获得成功。然而,深谙内情的人都知道,中国还没有远程投送的能力,国防实力和航天事业一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研制远程运载火箭的课题便自然而然地放到了中央决策层的面前。1965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召开了中央专门工作会议,作出了重要决定,提出“尽快建立远洋考察船队”。
“上天”为何与“入海”联系了起来?
原来,远程运载火箭的射程一般都在8000公里以上,由于要实行洲际飞行,利用公海来进行试验显然是最好的选择,这已经为美国、苏联、法国的试验活动所证实。为此,除了在地面上建立一系列的测量站外,还得在火箭途经的海区以及数据舱的落区,部署足够的跟踪测量、通讯中转、水文调查和气象保障船只。同时,还必须配以护航、救捞、补给等舰船,以便保证长途航行和数据舱回收的安全。
也就在中央作出“尽快建立远洋考察船队”决策的同一年,如同远洋测量船队的航线将与远程运载火箭的飞行路线交会一样,作为一个普通初中毕业生、而且已在湖州乡村务农的沈阿坤,正悄悄地开始了与那两条轨迹相交的富有传奇的人生航程。
当然,他那时对于这样的“启航”完全是无意识的,只是怀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他从小就曾听说,抗战时期,在离他家不远的可钳制公路的乌山上,曾发生过我19路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血战。他好多次眺望那座在阴晴雨雪中都呈现铁青色的小山,依据老人所讲的片断故事在脑中想象着那场血战的过程,感叹着中国军人的悲壮。他盼望着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军人,去保家卫国,并赢得荣誉和胜利!这种拼搏求胜的想法和逐渐形成的心理定势对于他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以致于后来在各种艰辛的科学考察中,总能给予他排除万难的勇气和灵感。而这一点在他起步时就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他中学毕业后就曾积极报名参军,可体检后却泥牛入海无消息了。照家人和伙伴的一致推测,肯定是身体方面的原因,但他坚决不相信。他认定自己的身体状况天生就是块当兵的料!不过,不管怎样,一时枪是扛不成了,只能拿起锄头。但他心里却不甘,熬了一年后,他又满怀热情地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未知海洋上的郑和传人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