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7mb。
书籍内容:
前言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
之一。他出生在南方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参加过加拿大
皇家空军。复员后,上了一年大学,以后做过各种工作,同时业余从事写作。他最
早的两本小说是当时流行的文学潮流影响下的作品,本身没有太多的特点。从第三
部小说《沙多里斯》(1929)开始,才形成自己独特的题材与风格,即不断写“家
乡的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①,终于“创造出一个自己的天地”②。这个天地就
是他所虚构的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个县的中心是杰弗生镇。
福克纳后来的作品,除了少数几部之外,都以这个县和杰弗生镇为背景。福克纳的
这套“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由十五部长篇和几十个短篇小说组成。书中的主线是若
干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这里有康普生等庄园主世家,有斯诺普斯这样的暴发户,有
本德仑这样的穷白人农户。另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黑人、印第安人以及白人商人、
牧师、律师、医生、军人、妇女等等。据统计,福克纳笔下有名有姓的人物一共有
六百个,其中较为饱满完整的有一百多个。这些长、短篇小说本身是独立的,但彼
此又多少有些衔接、联带关系。主要人物也在各书中穿插出现。在这套“世系”中,
福克纳对两百年来美国的南方社会作了写照。南方社会的变迁,各阶级、阶层人物
社会地位的浮沉升降,各种类型人物精神面貌的变化,都可以从福克纳笔下见到映
影――当然,不一定是十分客观的映影。
①②福克纳语,见《福克纳评论集》第27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但福克纳绝不仅仅是一个描绘地方色彩的乡土作家。他更关心的是祖先的罪恶
给后代留下的历史负担问题,机械、金钱文明对人性的摧残问题,现代西方社会中
人的异化问题,现代西方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与难以沟通的问题,精神上的得救与净
化问题。他的作品象手术刀似的狠狠刺向南方的痼疾――不是政治、经济上的而是
精神、心理状态上的痼疾。在触及最敏感、最忌讳的问题上他可以说是敢于“刺刀
见红”。他书中所发出的痛苦的呐喊引起人们灵魂的震颤,拨动了人们最不想触动
的心弦。福克纳所接触的都是西方现代社会中每一个敏感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重大
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便不能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在深
刻性与精神气质上,有与《圣经・旧约》、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相通之处。
作者本人处在资本主义没落时期,他书中写的是南方种植园世家飘零子弟的精神
苦闷,书中人物的这种苦闷与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一般敏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
本质上是共同的。正因如此,福克纳被认为是一个表现了“时代精神”的重要作
家。
在艺术表现方面,福克纳也是一个大胆的试验者。他笔下的世界,与生活真实
不一定“形似”。他追求的是反映精神实质与神韵的“神似”。他常常有意使生活
变形、扭曲、夸大并突出其中的某些方面,使读者在一个特定的角度,在强烈的光
线的照耀下,看到了习以为常的生活中令人惊骇的一个方页。他在“掘进”人物的
内心生活上也达到了新的深度。他尝试各种“多角
度”的手法,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与逼真感。他还运用“时序颠倒”、“对位式结
构”、“象征隐喻”等等艺术手段,使他的作品万花筒般繁复、杂乱,同时引人入
胜。他的小说在开初时显得杂乱无章,但读完后能给人留下一个异常鲜明的印象。
“延宕”也是福克纳爱用的一个手法,这个手法迫使有毅力与耐心的读者跟随作者
一起参加艺术创作的劳动,因此在掩卷时所得到的印象便不仅仅是作者硬摊派给他
们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们自己亲自经历后所得到的。在语言的运用上,福克纳
也有意突破常规以取得特殊的效果。福克纳是一个在探索新手法上作了很多努力与
试验的作家。
福克纳虽早在三十年代就写出了大部分重要作品,却不受本国读者赏识,还得
常去好莱坞写电影脚本以维持生活。但法国文学界一直很重视福克纳。四十年代后
期美国批评界也逐渐对他开始注意。一九四九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金颁发给了福克
纳。
福克纳的重要作品,除《喧哗与骚动》外,还有《我弥留之际》(1930)、
《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去吧,摩西》
(1942)以及《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
(以上三书合称“斯诺普斯三部曲”)等。
《喧哗与骚动》(1929)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
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
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
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
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一家之长康普生先
生是一九一二年病逝的。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他整天醉
醺醺,唠唠叨叨地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挚的情绪传染给大儿子昆丁。康
普生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
家人。她时时不忘南方大家闰秀的身分,以致她仅仅成了一种“身分”的化身,而
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
暖。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虽然没有以她的观点为中心的单独的一章,但
书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息息相关。物极必反,从古板高傲、规矩极多的旧
世家里偏偏会出现浪荡的子女。用一位外国批评家的话来说,是:“太多的责任导
致了不负责任。”①凯蒂从“南方淑女”的规约下冲出来,走过了头,成了一个轻
佻放荡的女子。她与男子幽会,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男子结婚。婚后丈夫发现
隐情,抛弃了她。她只得把私生女(也叫昆丁)寄养在母亲家,自己到大城市去闯
荡。哥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的庄园主阶级的最后一代的代表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