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史》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5mb。
书籍内容:

《甲午战史》
《甲午战史》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
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
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
冯子才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
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法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
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
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
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
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
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
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
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
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
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
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
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
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的欲望。
二、锋芒初露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
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1870年明治维新后,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
《中日修好条约》,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
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然而,在条约待批期间,发生了琉球船民遇害事件。1871年12月,琉球船民因风
漂流到台湾,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即“原住民”)杀害,其余由清政府护送回国。当时
的琉球是清朝附属国,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事件就此平息,日本政府也不知道。第二年日本
使者到中国换约,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此事,于是一面向本国报告,一面到总理衙门交涉,
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台湾的态度。总理衙门回答说:“二岛(指琉球、台湾)俱我属土,属
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这本来说得很好了,偏又画蛇添
足地说:“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这下叫日本抓住个把柄,拿“化
外”二字大作文章,说台湾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国领土,借口进攻台湾。
1874年5月,日军在台湾琅桥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对日本来说,这次行动
相当冒险,不仅当时中日国力悬殊,国际舆论也不支持。战争至8月,日军增至3600
人,但仍进攻不利,酷暑疫病,士气低落。此时日本看到胜算太小,就派了公使到北京,争
取体面地结束战争。
9月日本公使来华后,先是虚声恫吓,后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诚意”,说日本出兵台
湾费尽财力,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应当支付一些兵费然后日本撤兵,这样双方
面子上都过得去。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以赔钱来结束战争说不过去,而又不想为
“化外生番”费太多精力,也想息事宁人,就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
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
“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
十万。《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
绳县。
摆弄完台湾后,又开始摆弄朝鲜。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
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靠清王朝的支持苟安一时。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
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1884
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
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守派连忙请求
清军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
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
军和军舰到朝鲜。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
手段。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
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
蓄力量。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谈判中伊藤每
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
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
朝鲜派兵的权利。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
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
以后的九年,表面上风浪不兴,但形势正在悄然变化中……
日本一直注意着中国。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进呈的清军调查
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改革军制,如果仿效欧洲,则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
万人之多。所以他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甲午战史》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