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絮语》刘宝彬著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mb。
书籍内容:
《红楼絮语》刘宝彬著
黑土文学选粹
哈尔滨出版社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1999)第33451号
黑土文学选粹
红楼絮语
作者/刘宝彬
责编/陈春林 关力 封面/马跃
出版/哈尔滨出版社
开本/889×1194毫米1/32
印张/165 字数/2020千字
版次/1999年7月第1版 印次/1999年7月第1次印刷
印数/1-3000册
书号/ISBN7-80639-229-7/1・48
定价/288.00元
作者简介
作者刘宝彬,1932年生,1949年2月参加工作,1956年入党。曾任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省委老干部局综合指导处处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副厅级),1993年退休。
从事文学创作启始于1956年,在《北方文学》上发表小说《童年的朋友》后至今在省内外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随笔等300余篇1962年参加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小说创作学习班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从事新闻工作启始于1958年,曾任《林口报》记者,《林口通讯》主编,省委《党的生活》杂志记者,《北方银潮》杂志总编辑,北京《中华老年报》顾问、兼新闻部副主任、版面主编从1951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除文学创作外,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论文、札记、专访、言论、杂谈等千余篇。晚年致力于老龄问题的写作,是中国老年学学会第一届理事。出版的专著有:
《银潮初探》,学术论文集,38万字;《银色纵横》,学术论文集,18万字;《银海激浪》,报告文学、随笔集,38万字;《辑存文稿》,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集,62万字。有多篇文章在全国、黑龙江获奖。主编的文集有:《浩首丹心》,报告文学集,37万字;《老年学论文集》,30万字。
序
《黑土文学选粹》是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政协黑龙江省委员会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和黑龙江省作家协会老干部创作委员会共同选编的黑土文学集。
《黑土文学选粹》收入了多位著名老干部作家、诗人近些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它的问世为黑土文学的创作和积累做了令人欣慰的贡献,给姹紫嫣红的北方文苑增添了勃勃生机和清新活跃的气息。
黑龙江是一片富铙而神奇的土地,它不仅拥有壮丽的山河,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也蕴育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创作矿藏
广袤的黑土地给勤劳勇敢的黑龙江人民提供了咤欧缭频奈杼ǎ也造就了他们粗犷、豪迈、无畏的气质和品格。在风雷激荡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经历了古代游牧的艰辛,部落兼并的争夺,入主中原的冲突、融合,戍边守土的甘苦,列强宰割的悲愤,浴血抗敌的征战,光复解放的欢欣,重塑山河的壮举,振兴家邦的奋斗,改革开放的勇进
黑土地及其英雄人民的本身就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就是一曲响彻云霄的浩歌。今天,诸多久负盛名的老干部作家、诗人,以满腔的热忱,充溢的才思,浓重的笔墨,再现了黑土地的雄浑和伟美,北方人的质朴与豪迈,现实生活的光明与壮阔,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以澎湃的诗情讴歌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辉煌及令人神往的前程。完全有理由说摆在我们面前的沉甸甸的《黑土文学选粹》就是这史诗中的一组华章,浩歌里的一节采符。
读者会从陈雷同志那些字珠句玑的诗词中,深深领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北国风貌的壮观和人民群众为了正义事业气吞山河的斗争。会从王钊同志那些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亲切地感受到强劲的现实生活脉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实脚步。会从张向凌同志的史话中,体验到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上的非凡作为和对于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贡献。会从杜显忠同志那些精辟的论述和描绘中看到黑龙江人民创造伟业的气魄和成就。会从邱杰同志的戎马生涯里悟到一代军人为人作事的准则。会从陈凤同志那些优美深刻的考古杂文中,重温黑土地昔日文明的景象和华夏多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黑土文学选粹》精选了近二十位作家、诗人不同体裁、时期的成功之作,构成一组宏篇巨制,它的每一部都渗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弘扬着向上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激情,值得人们认真一读。
《黑土文学选粹》的出版发行,不仅凝结着作者的心血和创造性的劳动,也浸含着组织、编辑、出版各方面同志的辛劳与汗水。特别是从筹划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得到周文华、单荣范、马国良、朱典明等领导同志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如果没有领导同志的厚爱和有关方面的协作,《黑土文学选粹》还会停留在设想中。因此我们说,它既是作家、诗人个人劳动的可喜成果,也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产物。在此让我们向有关的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黑土文学选粹》编委会
读《红楼絮语》――代序
江南尘
我读完《红楼絮语》电脑打字稿时,留下极好印象,建议作者出版。这是一部有趣的书,值得阅读。我所以这样说,概括起来,就是“半是书稿半在人”。
先说“半是书稿”,这本书的确是本可读的好书。《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阅读者,评论者,研究者,代有传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大批红楼人物,走进千家万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红楼梦》成为中国社会百科全书,文学瑰宝。一时续书成风,《续红楼梦》、《红楼后梦》、《红楼幻梦》、《红楼复梦》等一大批续书,先后问世,居然出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时尚。“红学”出现,把研究《红楼梦》不断翻新,名家如林,著作弘富,真是说不尽的《红楼梦》。正如王蒙所言,这是“一部永远读不完,永远可以读,从哪里翻开书页读都可以的书。”
宝彬的新著,不是研究《红楼梦》的专著,却篇篇围绕《红楼梦》而展开。作者没有洞幽发微,考证索引,追寻几大家族谱系,却也自有其生发与开掘。全书几乎没有对“红学”研究是非的论辨,却也不乏对《红楼梦》中人物与事件的独到剖析与解释。作者没有把精力放在版本学、目录学源流的缕析,却也以熟读《红楼梦》为其写作功力。作者选择的是另外一个视角,他读《红楼梦》,着眼点却在当代,看似说《红楼梦》,真正要说的是现实,这就是所谓以《红楼梦》之酒杯,浇今日作者之块垒。或者说,这是以《红楼梦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红楼絮语》刘宝彬著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