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不做上海男人》作者:秦林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9mb。
书籍内容:

  打死不做上海男人
  作者:秦林
  书籍介绍:
  《打死不做上海男人》是一本文化批判的书。文中鲜见“好话”,这很正常。如果要求这本书像写八股文那样,先表扬几下,再抽几鞭子。那就不叫文化批判,叫总结报告。况且,作总结报告,向来不是搞文化批判的人的风骨。也不是秦林的风骨。
  第一卷第一章
  序:呼唤真品文化批判
  这几年,写书的人真的越来越多了,但能让我读进去的书却越来越少了。再看看出版行业的报纸,占据着排行榜的书籍无非两类:一类是被冠予英文名作者、国内市场超常运作的书;一类是美女帅男明星枪手杜撰的书。乍看文坛人才辈出,书市热热闹闹,然而真正高品味的书籍却比图书品种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更难求,陷入了曲高和寡尴尬境地。我看仅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来着眼的话,这未必是件好事。
  文化的繁荣并不意味着文化的进步。真正的文化进步应该基于主流文化在公众中的认可度。主流文化的内涵极其深远,就其作品表现手法而言,要么宏扬,要么批判。现在的尴尬是:两头都缺。恰恰是“另类”文化成了现象,成了时尚,成了市场,成了尢物。什么是“另类”?“怪、酷、奇、俗”四个字即可概而括之。明智的读者也应该能从这四个字当中感受到“另类”文化究竟是什么样一种基调。如果这种基调长此以往地占有绝对的受众群体,这也未必是件好事。
  其实,我所说的以批判手法体现主流文化的书籍也不是没有。比如前些年,批判地域部落群体中人格文化与生活习性之鄙陋的书籍就颇成气候,因这些书籍大抵格调向上,作者大都赋有爱之深、痛之切的之举,所以受到针砭的地域部落群体,无涉者一笑了之,有涉者大可照书反思,也可争鸣。这类的书籍再多些,未必不是件好事。
  去年初,秦林给我寄来一本他的当时新作,叫《朋友会咬人》。同样是批判手法,秦林“得罪”了“出门靠朋友”的社会期许,这无疑需要相当的勇气。我作为该书的读者之一,就从中找到了好几个我的朋友的身影,尽管出于某种顾虑,秦林声言批判的力度有些拘浅,但从该书的入题定位而言,那种“味道”已经出来了。必须承认的是,搞文化批判难度是较大的,它不算冷门,但总是给人带来沉重。因此批判的客体乃至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能构想出让人动容的主题,这咱批判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我想,像《朋友会咬人》这类的文化批判读物若能多推出一些,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还是秦林,又给我送“东西”了:这回不是书,是稿子。书名叫《打死不做上海男人》。嘱我斧正并作序。一见书名,足知其批判锋芒,我就和他打趣:“你不做上海男人,没人逼着你做,你不用死!”你说他回答一句什么?“有机会我还是想做上海男人的,因为我不会被‘打死’。”妙哉!真是后生可畏!我只差没称他为“智者”了。
  和《朋友会咬人》一样,写《打死不做上海男人》同样需要相当的勇气。这本书洋洋十余万言的批判,虽算不上句句珠玑,却也难觅挖若、嘲讽、漫骂、讥笑和诘难,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文化批判的力度。其中,“关于‘精明’刍议”一篇尤显个性。作者通过“精”不在“明”处、“精”于算计、“精”于细巧、“门槛精”有多精等四个论点,强有力地支撑了“刍议”的主体,颠覆了多年来根植于人们概念中“上海男人最精明”的社会公论。此外,“一个优势VS三大弱点”、“举轻若重的性格标签”也堪称重量级批判,文似调侃,又能挠到要命的痛处。这和好比用一张带菌的砂纸摩挲上海男人的脸的龙应台的《啊,上海男人》相较,就让人好接受得多了。读其文便见拳拳之心,即使发现有过头之处,也不至于煸着火气呼啦呼啦往心头灌了。
  如果不生火气生什么呢?有则改,无则勉――这句话秦林在书中没有说到。算是我替他向上海男人说了。
  《打死不做上海男人》是一本文化批判的书。文中鲜见“好话”,这很正常。如果要求这本书像写八股文那样,先表扬几下,再抽几鞭子。那就不叫文化批判,叫总结报告。况且,作总结报告,向来不是搞文化批判的人的风骨。也不是秦林的风骨。
  是为序。
  第一卷第二章
  “海派帝国”的滥觞
  --------------------------------------------------------------------------------
  在国人怨忿声里簇起的东方之都
  上海――这座与北京同称为中国最大的两座标志性城市,她但与北京相比,在城市文化背景上却不在一个档次:北京是古老的城市;上海是新兴的城市。别说和北京比了,即使和她的周边城市相比,其名望也不及古城苏州和杭州。当年皇帝诏曰封疆封吏时,江南的地方官员不计其数,生活在“两江”的老祖宗充其量也就知道在苏州河“上邦”有一广出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的小渔村。宋朝时期,小渔村建镇,隶属苏州府管辖。由于此地交通方便,商船广集,元朝在此设立了行政县,到明朝时已发展成为国内纺织和手工业的重镇。清政府在
  公元1685年设立上海海关,一个国际性大商埠从此发展起来。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清政府送来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这个中国土地上的一块大肥肉从此以外国殖民地的名义开埠,取名为上海市。上海开埠之初,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各国的洋人纷纷都选择这块风水宝地为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经出了瘾,有很多人干脆赖着不走,便在上海安家落户,生儿育女。一时间,国人怨声载道,上海土著的女人却身价猛增,男人没有做洋人老婆的资本,无奈只好当洋人帮工、扛活、打杂、跑腿。再后来,周边十里八乡的农民得知在上海可以挣得大洋养家糊口,便成群结队地涌入上海,甘打上海当地人的下手。于是,上海男人就自然地介于外地人和洋人之间的“中层”地位。加之中国人生性勤奋、吃苦,上海人当中有一部分人被洋人所相中,便“荣升”管家、管工、监工、翻译、轿车夫等职务。外地人屈于生活所迫,不得不甘当上海当地人手下,被剥削、克扣钱饷之类的事屡屡发生,便形成了外地打工者和上海当地人之间的直接矛盾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地来沪的人中一部分人成了上海的移民,上海人部落的势力日渐壮大。“海内外”的矛盾也因此日益加剧、扩散,升级,导致了上海人和外地人水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打死不做上海男人》作者:秦林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