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mb。
书籍内容: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
内容简介
文学作品是二十世纪文艺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文艺学的基本成就之一。
文学作品是什么,亦即它的存在方式和本体论地位,是一个重要而又极富争议的问题。各种文艺学流派都作了独特的探讨和研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念与模式。该书认为,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活动和文学接受活动即现实——作者——文学作品——读者——现实这一动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既是客观性、稳定性和开放性、变化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审美反映和艺术创造等的辩证统一。
第一章 绪论:“文学作品”的提出
人类文艺学史上有不少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诸如弗里德利希•施莱格尔、黑格尔、别林斯基等,都对文学作品的特殊本质和特殊价值作过深入探讨,发表过重要意见。但是,他们都未能提出作为文学创作活动的文学作品的相对独立性问题,也未能提出文学作品是文艺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从二十世纪开始的,最早为俄苏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所提出。它的产生和文学批评与理论中的本体论、内在论紧密相连。后来,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符号学、阐释学等被引入文艺学研究,“文学作品”才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布的文艺概念;它也是二十世纪文艺学所取得的基本成就之一。直到八十年代,我国文论界才开始把“文学作品”作为文艺学的基本概念来探讨和研究。显然,我国文论界对“文学作品”的探讨和研究与东、西方某些文学大国相比,起步较晚。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业里士多德在《尼吝马可伦理学》中,曾经写下这样一段对话:
鲍斯威尔:“先生,什么是诗歌?”
约翰逊:“唉,先生,回答什么不是诗歌倒比较容易。我们都知道光是什么,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并不容易。”
其实,现在我们仍然面临着这类性质的问题,要回答什么不是“文学作品”倒比较容易,但要说出“文学作品”究竟是什么却并不容易。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或它的本体论的地位,的确是个十分复杂的难题。二十世纪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的学者和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念和模式。究竟应该怎样全面地、科学地理解和阐释文学作品的内涵,仍然是一个急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为了探讨问题,有必要对二十世纪以来关于文学作品的几种主要观念和模式作一个简略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俄苏形式主义的观念与模式
从二十世纪文艺学发展史的角度看,谈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或本体论的地位,首先不能不提到本世纪初俄苏形式主义的观念与模式。
俄苏形式主义是1914年至二十年代末在俄国和苏联出现的一个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其主要团体为“莫斯科语言小组”(1914—1915)和彼得堡的“诗语理论研究会”(1916—1932),这两个团体的成员是一批从事文学和文学史研究的青年学者。他们反对十九世纪的实证主义批评,否定从作家生平、社会环境、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文学作品,认为文艺学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自身,是文学性;强调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等形式的特点和功能。他们同俄国未来派的关系很深,并依据未来主义诗人赫列勃尼科夫、马雅可夫斯基、克鲁巧内赫的创作实践,提出文学必须返回“艺术自身的规律”,强调诗歌语言的特性和自身价值,认为诗歌语言是一种借助毫无意义的模拟音响的、“自身组合”的、“突现出来的”、不断更新的词语。
所谓“词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