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写作·恋爱·生活—司汤达和《红与黑》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8mb。
书籍内容:
内容 提 要
司汤达是法国十九世纪伟大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他有着丰富而曲折的生活经历,给人们留下了《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本书从青年文学爱好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介绍了司汤达人生的主要经历和一些重要的人际关系;着重介绍”分析了其代表作《红与黑》,同时兼顾其他作品。本书结构自然,语言朴实明快,读后不但可增进您对司汤达及其作品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哥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名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一)国别、地区文学史,(二)分体文学史,(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四)文学比较、交流,(五)作家作品(上),(六)作家作品(下),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写作・恋爱・生活
格勒诺布尔的小公民
格勒诺布尔是司汤达的出生地。这是法国东南部一座美丽的城市,蜿蜒曲折的伊泽尔河穿过鲜花浓艳而茂密的土地。隔着阿尔卑斯山与意大利著名的城市都灵遥遥相对。然而,家乡留给司汤达的并非全是美好的记忆。其中有着许多烦恼和酸楚。司汤达在成长中,一直试图远远离开这座城市,去寻找自由的人生。他在日记和自传里,也时不时流露出对家乡观念的淡漠。在司汤达父亲的眼里,这个不肖之子一直是个小叛逆的形象。为什么会这样?读了这一章的内容,就会有一些了解。
司汤达的父亲叫谢吕宾・贝尔,他是一个富裕家族的唯一的儿子,继承了一笔将近二十万法郎的财产。因为尚有九个姐妹需要他的照顾,所以他到1781年三十五岁上才结婚,新娘是格勒诺布尔城最出色的医生甘尼永的女儿,名叫昂里埃特・甘尼永。1783年1月23日,这对夫妇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亨利・贝尔,这就是后来的法国大文豪司汤达。
亨利・贝尔从小就是个聪明而又勇敢的孩子,自然也就很顽皮。刚会走路的时候,他有一次用一根尖尖的棍子刺痛了一头骡子,小胸脯立刻被踢了一下。假如那头骡子脚再重一点。我们就不会看到《红与黑》了。亨利・贝尔非常爱自己的母亲。在他和两个妹妹的眼里,母亲是全家快乐的中心。只要有她在,家里就有一种愉快的忙碌。母亲热情善良而且好客。她经常邀请朋友们到家里用餐。每次请客,她总是用许多蜡烛将客厅和餐厅照得通明。贝尔的母亲还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她喜爱绘画,还能阅读意大利文版的但丁的著作。不幸的是,在贝尔未满八周岁时他所热爱的母亲就在一次痛苦的分娩中死去了,贝尔无忧的童年就这样过早地结束了。
随着母亲的死亡,整个家庭陷入阴郁之中。贝尔的父亲是个律师,思想保守,信仰宗教。他对当时法国掀起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充满了仇恨。母亲死后,父亲续弦,娶了贝尔的姨妈塞拉菲。塞拉菲姨妈虽然与贝尔的母亲是同胞姐妹,但性格迥异,又患有严重的神经质,一脸严肃刻板的表情,而且同父亲一样思想保守。在塞拉菲姨妈管束下,贝尔多半是被关在屋子里,形同孤儿。即使外出也总有人监督。他和两个妹妹时时被告知,不能和“普通人害的孩子”一起玩。那时他们唯一的安慰就是每天中午可以到外祖父老甘尼永家去吃午饭。从贝尔家到甘尼永家,他们有五分钟左右的自由漫步时间。在外祖父家可以眺望伊泽尔河、广阔的街道和市中心广场。然而好景不长,下午他们又要回到贝尔家那阴暗的,缺乏欢乐的房间里去做枯燥的功课。
亨利贝尔十一岁时,家里决定送他到本市的一位叫勒鲁瓦的画家那里学绘画,这使他非常高兴,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他找到了一个享受自由的机会。他利用上课之余,一个人跑到中心市场去饱眼福,或者到公园去玩耍。后来事情终于败露。他追求身心自由的一束微光很快被一个新的决定扑灭了。他的绘画老师被请到家里来上课了。
还有一个令贝尔讨厌的人是雷拉纳神父,他是耶稣会的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写作·恋爱·生活—司汤达和《红与黑》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