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存在”的启示—萨特及其作品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5mb。
书籍内容:
内容提要
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萨特生平、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以浅显的语言对萨特深奥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作了简约介绍。本书重点介绍了萨特的文学创作,既有作品内容简介又有适当的分析。不失为一本了解萨特及其文学的启蒙读物。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编委会主编:吴元迈编委:叶廷芳 卢仁龙 刘文武
吴元迈 郭宏安 谢伟民
蒋卫杰琼新登字03号责任编辑:刘文武封面设计:郑在勇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存在”的启示
――萨特及其作品
黄文贵
海南出版社出版(海口市滨海大道花园新村20号)
国家教委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装备用书
沙河市第二印刷厂印刷
*
787×1092 1/32印张 4.3185千字
1993年12月第1版1996年8月第2次印刷
ISBN 7――80590――795―l/I・ 87
总定价408.00元
追求自由和正义的一生
1980年4月19日,巴黎为一位文化巨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大约有五万巴黎市民和专程从外地赶来的人参加了送葬的行列,街道两旁目送灵车经过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当灵车到达公墓时,那里早已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了,以至灵车长时间不能顺利通过。
如此隆重盛大的葬礼,在法国历史上只有维克多・雨果享受过。
这位受到如此敬仰的法国人就是让・保尔・萨特,法国当代杰出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
萨特个子矮小,相貌也不见得好看,而且常常不修边幅。但他性情温和,态度沉稳,看上去沉默寡言,似乎城府很深,实际上他坦诚直率,思想敏锐。他苦苦地思索着存在与自由的问题,有人说他是“不懈地实践,日夜地忧郁”。他的思想曾经成为法国一代人的精神力量,他影响了西方社会一代人的思想成长。萨特的名字成了存在主义的代名词,他是存在主义的一代宗师。
童年
1904年的某一天,巴黎一个名叫让・巴蒂斯特・萨特的海军军官,把一个教师的女儿、名叫安娜・玛丽・斯威泽的姑娘搞到了手,并且娶了她作妻子。第二年的6月21日,他们在巴黎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让・保尔・萨特,他就是本篇要描述的人物。
不幸的是,在萨特出生的第二年,萨特的父亲,这位海军军官便抛下孤儿寡母,一人归西去了――患亚洲热而死。母亲没有钱财,又没有职业,难以糊口,便带着不满两岁的萨特重回娘家。
父亲的死使外祖母一家大为不快。外祖母总是唠唠叨叨,认为萨特父亲过早地死去,是一种无礼行为,他是在推卸责任,又责怪女儿没有先见之明,不该轻率地嫁给一个短寿的男人。外祖父则常常夸耀斯威泽家族的人是多么长寿,对于三十岁上下就夭亡的人,他简直不屑一顾;他也认为萨特父亲的死是可疑的,甚至怀疑他的存在。
萨特的母亲是个温顺的女人,为了在娘家安身立命,她几乎成一个勤劳的女仆,她承担了全部的家务,整天劳作,不能随便出门。这使年幼的萨特感到一种寄人篱下的压抑。不过斯威泽一家对萨特还是十分宠爱的。
父亲的早逝无疑对萨特有着重大影响。“它使我母亲重新进入牢笼、却使我得到了自由”,萨特后来这样说。在萨特看来,天下没有慈父――这简直是一条规律。父亲的早逝使他免遭压迫,他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纵情玩耍。他说他恨那些一辈子都欺压孩子的父亲们。“没有人教给我服从”,这是萨特幼年的生活体验。
十岁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存在”的启示—萨特及其作品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