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与碰撞——16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7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Contents|目录
风从西边来(代序)
接触与碰撞之一
——当西方遇到东方(1517—1793)
接触与碰撞之二
——失之交臂的握手(1793—1911)
接触与碰撞之三
——酷刑下的中国人
接触与碰撞之四
——威妥玛与《文件自迩集》
接触与碰撞之五
——死刑与私刑
后记
参考书目
田涛
著名法律文献学家,拍卖法专家,曾出访日本、美国、法国等著名高等学府,现为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兼职教授。著有《第二法门》、《被冷落的真实》、《我说·我想·我自由》等10余部著作,主编《黄岩调查报告》及《田藏契约》等法史文献等10余部。
李祝环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曾出访日本、美国、法国等著名高等学府,参加《黄岩调查报告》、《田藏契约》、《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续编)》、《中国法制史教材》等多部著作的撰写。
ContactandConfrontation接触与碰撞
接触与碰撞
16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
ContactandConfrontation
Chinese Legal System in the Eyes of Westernerssince 16th Century
田 涛 李祝环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接触与碰撞:16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田涛,李祝环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ISBN 978-7-301-12338-6
 Ⅰ.接… Ⅱ.①田… ②李… Ⅲ.法制史—研究—中国—明清时代 Ⅳ.D929.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080588号
书   名:接触与碰撞——16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
著作责任者:田 涛 李祝环 著
责任编辑: 蒋 浩
标准书号: ISBN 978-7-301-12338-6/D·1790
出版发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100871
网   址:http://www.pup.cn
电   话:邮购部62752015  发行部62750672
      编辑部62117788  出版部62754962
电子邮箱: law@pup.pku.edu.cn
印 刷 者:北京汇林印务有限公司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650mm×980mm 16开本 13印张 201千字
      2007年6月第1版 2008年8月第2次印刷
定   价:29.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邮箱:fd@pup.pku.edu.cn
Preface|风从西边来(代序)
田 涛
小时候我住在北京的宣武门外,上学的路上必须要穿过宣武门城门洞,再向东沿顺城街一直走到南新华街,出和平门才能到我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在当时,这可是北京城里最著名的小学校了。因此,整个小学期间,一早一晚,我都要看到高大的宣武门和与之比邻的天主教南堂。
宣武门是明朝永乐年间建造的,用巨大的石块和青砖垒成城垣。城垣之上楼分两层,绿色琉璃瓦盖顶,金黄色琉璃瓦包边,一抱多粗的木柱支撑着勾心斗角的大屋顶,斑驳陆离的门窗透着历史的沧桑。离城楼不远便是著名的天主教南堂,又叫做“无玷始胎圣母堂”,俗称宣武大教堂。相传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获准在京居住,即以五百金,大概就是五百两白银,在宣武门外购地建屋,开始在此传播宗教。不久利玛窦又买下附近的“首善书院”,改建成一座天主教堂。“首善书院”原为东林党人在京的以文会友之地,就是传说中标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那帮酸秀才们凑在一起侃大山的所在。至万历三十八年利玛窦所建教堂落成。据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称:“堂在宣武门内东城隅,大西洋奉耶稣教者利玛窦,自欧罗巴航海九万里入中国,神宗给廪,赐第此邸。邸左建天主堂,堂制狭长,上如覆幔,傍绮疏,藻绘诡异,其国藻也。供耶稣像其上,画像也,望之如塑,貌三十许人。左手把浑天仪,右叉指若方论说次,指所说者。须眉竖者如怒,扬者如喜,耳隆其轮,鼻隆其准,目容有瞩,口容有声,中国画绘事所不及。所具香灯盖帏,修洁异状。右圣母堂,母貌少女,手一儿,耶稣也。衣非缝制,自顶被体,供具如左。”【1】此后清顺治七年(1650),皇帝御赐白银一千万两准许传教士汤若望重新修建该教堂。这是一座20余米高的巴罗克式的教堂,教堂中设一高大的穹庐圆顶,上设十字架。建成后曾两度被毁,并于康熙时再度重建,清代初期宣武门的南堂曾经是当时北京城里的最高的建筑之一。
我听老辈人说过,想当初洋人盖这个教堂的时候,国人纷纷反对,皇帝也不许教堂的高度超过当时宣武门的城楼。教堂盖完之时,还没有立上十字架,经人测算的结果是宣武门城楼高,一时龙颜大悦,百姓晏然,皆大欢喜。过了不久洋人又在教堂的屋顶悄悄地安了一个十字架,这下子可就超过了宣武门城楼,从此引发国人不满。更为严重的还有人说,自从南堂洋人十字架高过宣武门,洋人就把国人给压了下去。小时候我对此有些疑惑,但老辈人信誓旦旦地说,中国人自打那时候起就开始走背字,同时还告诫我“这是在论的”,不能有丝毫的疑惑。“在论的”是北京的一句土话,大意是说这是经过上面的人论证过的结论,是权威的、不容置疑的。至于经过了哪些权威的论证,因为不容置疑,所以从来没有人去追究或者深思过。
然而我还是偷偷地用我的眼睛去观察去比较。说来也怪,每当我站在宣武门内顺城街的街头自东向西看,结果是宣武门城楼明显的要比教堂的十字架高;但当我换个位置,自西向东看,结果是教堂的十字架明显高于宣武门城楼。我对此也曾百思不得其解,似乎中了什么人的障眼法,看来看去就是断不出一个究竟。过了不久,街头一批带着红卫兵袖章的人爬到教堂上,将高大的十字架拆了下来,我看见满街挥舞着红色的旗帜,我听见无数个市民站在街头欢呼,从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宣武门的城楼不但要高过教堂的穹顶,而且显得分外的高大和雄伟。后 ............

书籍插图:
书籍《接触与碰撞——16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 - 插图1
书籍《接触与碰撞——16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接触与碰撞——16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