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
薛仁明 王肖 著
中华书局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薛仁明,王肖著.—北京:中华书局,2018.4
ISBN 978-7-101-13019-5
Ⅰ.我… Ⅱ.①薛…②王… Ⅲ.中华文化-研究 Ⅳ.K20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00473号
书  名 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
著  者 薛仁明 王 肖
责任编辑 李 猛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
http://www.zhbc.com.cn
E-mail: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市白帆印务有限公司
版  次 2018年4月北京第1版
2018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
规  格 开本/880×1230毫米 1/32
印张10¼ 插页2 字数200千字
印  数 1-8000册
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3019-5
定  价 38.00元
自序
多谢王肖。
这几年来,我在两岸陆续出版了几本书;往后,应该还有一些新书面世。这些书,要不,我写;要不,我讲。可不管是写或讲,总会有我一条清晰可辨的思路。思路清晰,当然是好,但有时也是个局限;因为少了些鲜活、少了些火花,也少了些意料之外。
谢谢王肖给了这些鲜活、火花,与意料之外。王肖在媒体工作,很清楚大家关心些什么;她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多年的《孔子学堂》,很了解眼下国学热的虚与实;早些年间,她还在重点高中担任过语文老师,因此,谈起教育,熟门熟路,完全是内行人说内行话。除此之外,王肖还是个不多见的冷静的文艺女青年。涉猎多,兴趣广,问答之间,天马行空,“瞎说闲扯”,硬就这么“逼”出了我在其他书中鲜少触及的诸多细节。
先秦以前的典籍,至今流传最广的,应该就是《论语》吧!至于隋唐以后,影响最大、渗透最深的,大概是禅宗的语录吧!不管是《论语》,还是禅宗语录,大家之所以读之不倦,其实就在于书里头的“应机”。因为“应机”,所以真实,所以电光石火,所以全盘皆活。
我喜欢看小学生上学。他们走路,当然是为了去学校。可这路上,他们会游玩嬉闹,他们会东张西望,有时摘摘花草,有时也踢踢石头。总之,一派新鲜、生意盎然,好玩得很!
这本谈话录,如果读者读了,能觉得好玩,更觉得“应机”,那就是我和王肖最大的荣幸了。
目录
自序
第一篇 教育就是打开生命的气象
1.什么样的实验教育有未来?
2.体罚孩子究竟该不该?
3.怎样选择传统文化教材?
4.什么时候该学英语?
5.传统文化的困境在哪里?
6.教育孩子,真的应该快乐至上吗?
7.孩子应该送到什么样的地方接受教育?
8.家风到底是什么?
9.教育孩子,非要和别人步调一致吗?
10.读经有什么作用?
11.如何正确地读经典?
12.乡村生活经历有什么作用?
13.学传统文化就不会玩了吗?
14.被忽略的戏曲有何重要之处?
第二篇 有真人,才有真学问
1.格物究竟为何物?
2.出国留学是否有必要?
3.早恋问题该如何应对?
4.秦代以后,中国没有真正的音乐了吗?
5.我们需要怎样的礼仪教育?
6.中国电影的真正出路在哪里?
7.当下读书人的问题在哪里?
8.中国传统的人性观照是什么?
9.孔子的可爱之处在哪里?
10.好为人师真的好吗?
第三篇 激活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基因
1.传统文化不接地气吗?
2.语文教师如何讲授传统文化?
3.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4.什么样的生死教育最有效?
5.权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吗?
6.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第四篇 重归生命安顿
1.传统信仰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2.格物的基础是什么?
3.中华文化怎样“走出去”?
4.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作为?
5.为何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前进之路?
附录
演讲1 大学能让你安身立命吗?
演讲2 学问与生命之间
演讲3 中国人的生命气象
第一篇教育就是打开生命的气象
1.什么样的实验教育有未来?
王 肖:前两天,有同事突然跟我说,有几个朋友正竭力劝说他,把即将进入幼儿园的女儿送到一家私塾。一旦送到私塾,就意味着今后的教育规划脱离了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建议的人之所以如此建议,是因为现在的学校教育只能教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而不具备一套真善美的价值体系。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解决了自身问题、建立了价值体系之后,职业只不过是一个方向性的选择。对于这样的建议,我的同事颇感犹疑,后来,他还是给女儿选择了幼儿园。其实,办私塾这件事,也就是最近这八九年才开始在内地渐渐多起来的,不知道台湾那边的情况怎么样?您觉得当今时代为什么有人想要办私塾了呢?
薛仁明:相较起来,台湾开办私塾的情况稍早。在二十几年前,一是台湾的应试教育恶化;二是教育只专注知识传授;三是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之后,有人开始行有余力,并愿意尝试一些新可能。他们最初成立了一些体制外的学校,比如森林小学、华德福学校等,后来,政府慢慢开放了在家自学,于是,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私塾便开始多了起来。
至于现阶段的大陆,有人想办私塾,可能与眼下方兴未艾的国学热有关。这两者都是中国人想找到真正的文化身份,想借由文化的肯定与珍重来找回自己。具体说来,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教育体制内的问题的确不小,他们觉得私塾或许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问题;另一方面,这其实也是中国教育的某种回归。毕竟,在中国的历史中,除去近代这一百年之外,私塾一直是中国教育的真正主流。回到这样的历史主流,对于文化的复兴、对于下一代找回自己的文化身份,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王 肖:您曾当过中学老师,但是您自己的三个孩子都是在家自学。当初有这样的想法,不会是别人规劝的吧?
薛仁明:让孩子在家自学的想法,真要追溯起来,其实很早。早在我还没有结婚,当然也没有小孩之前,就有这样的念头了。
我自己在中学教书多年,很明白现今教育体制的问题有多大。教得越久,越清楚眼下这种照搬西方的教育体制实在没办法担当中国教育的重责大任。但是,如果真的下决心让孩子“在家自学”,毕竟兹事体大,还是得因缘俱足,草率不得。再 ............

书籍插图:
书籍《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