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看尽长安花——听北大教授畅讲中国古代文学 - 程郁缀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一日看尽长安花/程郁缀著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ISBN 978-7-313-09603-6
目录
内容提要
献词
序 言
第一讲 关关雎鸠在河洲——先秦神话和诗歌
第二讲 百家争鸣写春秋——先秦散文
第三讲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朝的赋和散文
第四讲 人生常怀千岁忧——汉乐府和汉末文学
第五讲 归去来兮乐天命——两晋南北朝文学
第六讲 独念天地之悠悠——隋与初唐文学
第七讲 登高壮观天地间——盛唐诗歌
第八讲 乌衣巷口夕阳斜——中唐诗歌
第九讲 霜叶红于二月花——晚唐诗歌
第十讲 大江东去浪淘沙——两宋金元文学
第十一讲 青山几度夕阳红——明代文学
第十二讲 秋心如海复如潮——清代文学
后 记
内容提要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历时六年之久,在李佩先生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讲稿。程教授学识渊博,诗文满腹,从先秦到明清,将慢慢中国历时文化长河中的文学故事娓娓道来,名章佳句信手拈来,有诗词引述,有平垫讲解;有历时缅怀,有当下感慨;对比中有感悟,诙谐中含寄托,给听众与读者以一种艺术与精神的美好享受。
本书雅俗共赏,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籍。
献词
谨以此书献给李佩先生和她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
序 言
“中关村专家讲坛”,由李佩老师创办,并亲自组织和主持,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秋。每周五的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小礼堂里(前些年是在中科大厦),这位备受尊敬的老人就会准时地出现在大家面前,用标准而柔和的北京普通话,娓娓动听地介绍讲座的讲演者,周周如此,年年如此。虽然李佩老师现在已是九十有几的老人,她主持讲座,把握要点,用心提问,依然是那样思路清晰,气骨苍然,散发着郁郁挺拔之气。这样的奉献,这样的执着,这样的精神,令人慨叹!
接受李佩老师的邀请来讲演的人,既有德高望重的学者,又有各个领域的专家。讲坛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科技进展,也有人文诗词;有健康知识,也有时事形势;有互动座谈,也有参观访问……这个讲坛不仅是知识的学园,更是精神的殿堂。因此,讲坛的影响早已超越中关村的地缘环境,辐射到遥远的地方。讲坛的受惠者不仅是老年人,还包括众多的年轻人;不仅是居住在中关村的人,还包括来自四面八方的北京人,甚至专程而来的外地人。
我们的国家发展到今天,似乎什么都有了,然而又似乎缺少些什么,人们的心灵中有了巨大的缺口。李佩老师正是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来填补社会这个“缺口”。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说过:“我从不认为世人有强者、弱者,抑或成功者与失败者之分。我只将世人分为两类——学习者与不学习者。”李佩老师,就是这样的学习者,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学习者,一位在顶级繁华地带坚持传递知识薪火的智者,一位备受人们尊重的知识老人。所有这些,并非因为她是郭永怀的夫人,而是因为她始终怀有矢志不移的信念,将全部心血默默倾注给了中关村这片可爱的蓝天。
应李佩老师的邀请,北京大学程郁缀教授来讲坛讲授中国文学史,一年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左右,从远古的诗经一直讲到近代,持续长达六七年之久。程教授学识广博,满腹诗书,那些沉寂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珍宝和诗词佳句,往往不用讲稿就能脱口吟出,再加上他那浓厚的苏北口音,更增添了别一番语音情趣。程教授在讲授中,有诗词引述,更有评点讲解;有历史背景,更有当下感慨;对比中有感悟,诙谐中有调侃,幽默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因此,这一讲座备受欢迎,场场座无虚席,与会者纷纷要求将讲授内容印制出来。为了满足听众的要求,李佩老师让我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材料,以便印发给大家。我将这工作当作一次学习机会,认真地去查找原文资料,核对涉及的诗词字句。这些讲座大多是先由我整理成文,继由任知恕先生加以核校,而文稿的录入,则是由许大平女士完成,最后请程郁缀教授过目定稿。最近,李伟格女士策划、搜集和组织相关文稿,并由编审金和女士精心编辑成册。这本讲授文稿之所以能成册问世,饱含了李佩老师、程郁缀教授、任知恕先生、朱照宣先生、许大平女士、李伟格女士、金和女士和王粤女士这许多人的无私奉献和辛劳。毫不夸张地说,这本小册子正是“一条龙”式集体奉献的结果,是李佩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精神的一种文本体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关村专家讲坛”包容兼收,文理同飞。除程郁缀教授的系统文学讲座外,还有同样来自北大的沈天佑教授漫谈《聊斋》等。这些精彩的文学诗词讲座,让中关村里我们这些在自然科学领域工作的人,得以欣赏和享受这些好诗文的艺术境界。沉迷其中,俯仰山水,清虚心地,荡漾情怀,不亦乐乎!
谢谢李佩老师,谢谢“中关村专家讲坛”,谢谢程郁缀教授!
颜基义
第一讲 关关雎鸠在河洲——先秦神话和诗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周南·关雎》
中华民族历史非常悠久,这是凡炎黄子孙皆引以为自豪的。我们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从文学上讲,并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因为人类先有语言,后有文字,任何民族都是这样。在劳动过程中产生语言,然后逐步产生文字。有了文字以后,用文字把流传的历史写下来,就成为历史文献记录。我们中国夏、商、周三代,夏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商是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大约公元前14世纪,也就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中华民族的文字已经产生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文字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文字比较早的是甲骨文,是在殷商的中后期产生的。在殷商时期,文字有两种,一种叫金文,是刻在铜器上面的文字;一种叫甲骨文,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从公元前1400年开始产生,一直到公元1899年才被重新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很有传奇性,我稍微讲一点。在河南安阳有一个小村子,曾经是殷朝的首都,后来衰落了,变成了一片废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一日看尽长安花——听北大教授畅讲中国古代文学 - 程郁缀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