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铜律与仁的可能性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COPYRIGHT
书名:道德铜律与仁的可能性
作者:黄勇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
ISBN:978-7-313-18426-9
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授权得到APP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黄勇
哈佛大学宗教系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美国哲学会儒学传统组共同主任,曾任美国宾州库玆城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宋明儒学讨论班共同主任,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主席;创办并主编英文学术刊物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和学术丛书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均由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伦理学,中国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除在有关学术刊物和文集中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各70余篇外,出版的英文专著有Religious Goodness and Political Rightness: Beyond 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Debate, Confucius: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和Why Be Moral: Learning from the Neo-Confucian Cheng Brothers,主编作品有Rorty, Pragmatism, and Confucianism和Moral Relativism and Chinese Philosophy: David Wong and His Critics.
内容提要
在古今中西激荡的全球—地域化时代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该如何相处?本书就此提出“道德铜律”的伦理原则。传统儒家伦理为全世界的文明提供了这样的伦理资源——我们不仅要关心自我外在的利益,而且也关心自我的内在美德,即“为己之学”,此外,儒家伦理也关心他人的福乐康宁,使他人具有仁义礼智,即“为人之学”,就业达成即为己和为人的合二为一。
自序
笔者在近二十年来一直关心全球化问题。现代交通和通信工具把以前老死不相往来、生活在地球不同角落的人类连在了一起,使大家生活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可是,与我们通常以为的相反,全球化不仅不是一个同一化的过程,而恰恰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这不仅是因为全球化过程使我们有可能认识和理解先前存在于这个地球各个地方的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而且还因为,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些先前相互之间相对分离的宗教和文化,由于相互影响,如果不是产生了新的宗教和文化,就是使各自内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起来。
因此,全球化与地域化并非它们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是相矛盾的概念。以前只对本地才有意义的地域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由于全球化而获得了超地域性的意义,从而成了全球化的知识(global knowledge),因为一方面它成了生活于其他地域的人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从别的地域性知识那里吸取养分,从而有助于改进自己的地域性知识,使之能够更恰当地指导自己独特的生活。正是在这样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我们的世界越是全球化,它也就越是地域化,反之亦然。就此而言,说我们的世界正在走向全球化是个片面的说法,因为它同时也正在走向地域化,而把这表面上相反的两种趋向结合起来的乃是各个地域知识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正是这种日益紧密的联系使我们的时代成了一个全球-地域化(global-local或者就是glocal)的时代,最能反映这样一种全球-地域化的哲学理论也就既不是普遍主义(universalism),也不是独特主义(particularism),而是整体主义(holism)。与强调共同性的普遍主义和强调差别的独特主义不同,整体主义强调的是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样一种全球化和地域化的过程对我们对伦理思考提出了挑战。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与之打交道的伙伴大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宗教和文化、风俗和习惯、观念和理想,因此为了保证自己行为的道德性,遵循几乎为每个社会都有其特定表述的所谓“道德金律”,即“己所欲,施于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与之打交道的人往往跟自己在上述这些方面很不相同,再去简单地根据道德金律行事,往往会对他人带来伤害,即使行为者本人并非有意伤害他人,甚至实际上可能存心要帮助他人。因此,全球化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伦理生活,本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作为替代,在本书的第一章,也是最为核心的一章,和第四章的第四节以及第五章的第三节,笔者利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道德原则。因没有更好的名称,笔者称之为“道德铜律”,以与大家熟悉的“道德金律”相区分。所谓的道德金律有正面的说法,即“己所欲,施于人,”也有反面的说法(这种反面的说法有时也称为“道德银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根据道德金律的这两种说法,在决定是否对别人从事某种行动或者从事什么样的行动时,我们应当想一下,我们是否希望别人对自己从事这样的行动。换言之,道德金律假定了行动主体(agent)“己”与行动客体(patient)“人”具有相同的欲望与偏好等。因此当这个假定为真时,道德金律确实能发挥重大的作用,但是我们看到,全球化时代多元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恰恰就是行动主体与行动对象的欲望和偏好等往往并不相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提出了所谓的道德铜律。它也有正反两面的说法,正面地说,它要求我们“人所欲,施于人。”而反面地说,它要求我们“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当我们确定该不该从事某个行动或者该从事什么样的行动时,我们首先应当考虑的不是我们自己是不是希望别人对我们从事这样的行动,也不是旁观者如何看待这样的行动,而是我们的行动实际上会涉及的人是不是希望我们对他们从事这样的行动。易言之,确定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道德铜律与仁的可能性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