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9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作者简介
熊向晖,原名熊彙荃,安徽省凤阳县人,1919年4月12日出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2005年9月9日病逝于北京。
1936年12月,熊向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清华分队负责人之一。1937年12月,遵照周恩来的指示,他到国民党胡宗南将军的部队“服务”,从事秘密情报工作。1939年3月,他从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毕业,其后至1947年5月,任胡宗南将军的侍从副官、机要秘书。1947年9月,熊向晖进入美国西储(Western Reserve)大学研究院学习,1948年9月获社会科学硕士学位。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熊向晖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办公厅副主任;1954年随周恩来总理出席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任中国代表团新闻办公室主任;1961年随陈毅副总理出席讨论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任中国代表团顾问;1962年至1967年,其任中国驻英国代办;1967年1月,奉命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1970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二部副部长。不久,作为周恩来总理的助理,熊向晖参加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1971年的访华会谈及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2年的访华会谈。1971年11月,他任新中国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代表团代表;1972年8月任新中国驻墨西哥首任大使;1973年任中共中央调查部副部长;1978年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1983年至1987年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党组书记、副董事长。
熊向晖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至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委,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
一版说明
熊向晖同志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共产党员,长期从事我党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战线上担任要职。近10年来,他笔耕不辍,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写下了大量回忆文章。这些文章以生动的笔调叙述真人真事,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受到各界朋友的欢迎。
征得作者同意,本社将熊向晖同志撰写的重要文章进行修订,结集出版,定名为《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以飨读者。
1998年11月
出版说明
熊向晖同志(1919—2005)是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前辈,曾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党组书记、副董事长。他在晚年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生动翔实地记载了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领导下,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和外交工作的丰富经历。这些鲜为人知的史实,让读者领略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作风和斗争艺术,是非常宝贵的史料。
熊向晖同志撰写的这些文章曾经由中共党史出版社以《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为书名结集出版,受到各界读者欢迎。为纪念熊向晖同志对中国革命以及对中信集团(原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贡献,中信出版社征得熊向晖同志家人的同意,特在中央特科成立90周年及熊向晖100周年诞辰之际,出版此书。
2019年2月
听父亲讲那过去的故事
熊蕾
(一)
小时候看谍战片,觉得中共的地下工作者都是风流倜傥,舞姿翩翩。上中学后,从别人那里得知父亲熊向晖也是其中一员,我怎么看他怎么不像。父亲相貌自是英俊,但是他和母亲都是“舞盲”啊!终于憋不住了,我就问了父亲——那都是我研究生毕业以后了,在此之前,父亲母亲从未跟我们讲起他们过去的事。他们也没有机会讲:我还没上小学五年级,他们就出国工作,回来就赶上“文革”,然后我去“北大荒”,哥哥当兵,再后来我去外地上大学。
我问,你们都不会跳舞,怎么做地下工作呢?父亲说,谁规定的做地下工作就得会跳舞啊?我愣了,然后问,那你怎么跟人家交流呢?他说,打麻将啊——父亲打麻将倒真是高手。
然后又有我看不懂的事了。父亲应中央文献研究室邀请,为纪念周恩来总理去世15周年写的《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在1991年1月发表之后,在海峡两岸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当时台湾已经“解严”,放开了到大陆的旅行,父亲过去在国民党胡宗南部去了台湾的袍泽,凡是到大陆来的,都要来看父亲。先头父亲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和统战部副部长的头衔,我以为他们有事找父亲。后来父亲离休了,这些头衔都没了,人家照样来找他。我对此感到惊异:他们和父亲分属两个营垒,立场和意识形态截然不同。为什么他们不是怒目相向,而是相谈甚欢呢?
1951年6月1日,熊向晖全家
和父亲相谈甚欢的这些“国军”老伯中,有一位是孔令晟。他和父亲同为黄埔第十五期学生,孔老伯自黄埔毕业后一直在作战部队,国民党去台后,他先后当过蒋介石和蒋经国两代“总统”的侍卫队长,也做过台湾的“警政署长”,还在美国、英国研究过战略,著有《大战略通论》。
这两位老人,一个是共产党的离休部长,一个是“国军”退役中将,在他们身上,我真看不出什么“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隔阂。两人不见面总是相互惦记,见了面就十分亲热。每次见面,两位老人都有说不完的话。
1997年4月,宴请原国民党将军(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的侍卫队长)孔令晟
我发现,撇开意识形态,他俩的共同语言还真多。当年,他们都是抗日爱国的热血青年。据父亲讲,孔老伯当年是北大化学系的高才生,是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的得意门生。孔老伯要退学投军之前,吴先生还想送他出国深造,一再让他认真考虑,非常不愿意失去这个他认为可以成为大科学家的弟子。可是孔老伯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从军。几十年后再相见,两位老人都反对“台独”,都认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是对中国最大的威胁,也都反感以权谋私。
父亲喜欢听孔老伯讲他们去台后的种种情事,孔老伯也有兴趣听父亲讲一些当年他不知道的往事,比如蒋老先生送蒋纬国上前线的事。
那是1941年2月,蒋委员长侍从室给西安的胡宗南发来密函,内有三件东西:一是蒋介石手令:“兹派蒋纬国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少尉排长。”二是蒋纬国的履历,说明他曾在苏州东吴大学学习,德国慕尼黑军官学校毕业,也在美国陆军航空队战术学校和指参学院学习过。三是蒋纬国的一张半身照片。虽然当时包括胡宗南和父亲在内的不少人已经知道蒋纬国其实是戴季陶的儿子 ............

书籍插图:
书籍《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 - 插图1
书籍《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