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文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4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译序
翻译“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部文选的缘起,还要追溯到笔者2016年夏天参加四川大学与巴黎八大(Vincennes-Saint-Denis)联合举办的中法精神分析大会前后,在成都组织的一期关于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的研讨班。当时因备课之故,笔者重读了弗洛伊德相关的德语文本,越发觉得拉康所言在理。弗洛伊德一生著述颇丰,在有生之年还曾荣获歌德文学奖,其行文本来一气呵成、条理清晰。反观国内现有的一些译本,却往往佶屈聱牙,有的甚至内容颠倒、逻辑混乱。除了译者语言能力的问题之外,这一方面是由于绝大部分译者从英译本转译的缘故,因此多少会受到英译本的误导。[1]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许多译者并非专业从事精神分析或心理学的人士,对于弗洛伊德相关的思想学说或问题语境了解不深、把握尚浅,对于某一段文句所要表达的内容又疏于推敲、妄加揣测,往往只有一知半解便匆匆下笔,遂成就了些不伦不类的急就章。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于20世纪西方整个思想与文化领域影响甚巨,他本人也完全堪称20世纪西方最重要且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我国学界尽管从清末民初便由王国维先生等人引介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并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陆续由高觉敷、孙名之等老一辈学者从英译本转译出了《精神分析引论》、《释梦》等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代表作,然而时至今日,却依然没有一套从德语直译的“弗洛伊德著作集”——遑论“全集”——问世,这不得不说是国内学界的一大憾事。
然而细细想来,这样一套著作集迟迟未能问世,其中亦有道理可循。坦白说来,尽管弗洛伊德的大名在国内的思想界和文化界早已如雷贯耳,但他实际上所受到的学术待遇却和哥白尼与达尔文等伟大人物一样有着难言的尴尬: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对其思想学说都略知一二,但也大都浅尝辄止,鲜有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的研究者。如此一来,弗洛伊德在国人眼中更多就成了一位享有高度曝光率的“学术名人”,而非一位严谨治学的思想家。正因为如此,尽管他的主要著作如今都已经有了中译本,有的著作甚至还有好几个译本,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人们当作大众通俗读物而非专业学术著作来阅读的。平心而论,面对从英文转译而来的各种中译本如今在国内层出不穷、遍地开花的景象,鲜有译者愿意再“锦上添花”,很难为了再增添一个不见得更好的译本而专门花费时间精力去修习德语。
尽管弗洛伊德向来都是以一位科学工作者以及文化研究者的立场来严肃探讨他所处理的每一个问题的,但他的著作既有别于其维也纳大学校友胡塞尔一板一眼的哲学写作,也不同于其在法国的后继者拉康艰深晦涩的诡谲行文,而是大都文笔明快、深入浅出,因此即便对于非专业人士也具有较高的可读性。这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也是其思想学说得以像瘟疫一般快速蔓延乃至席卷全球的一个原因[2]。然而,在学术研究高度专业化、精细化的当今国内学界,这种雅俗共赏的特性反倒成了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软肋和缺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弗洛伊德乃至整个精神分析在当前国内学界异常尴尬的地位。
具体而言,由于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一般都被归入心理学,而如今国内心理学领域的实证化和量化研究倾向不仅占据主流,而且有增无减,这就使得经常被指责为缺乏实证依据便信口开河的弗洛伊德,如今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心理系的教学与科研领域即便不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也已经成了可有可无的边缘人物。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方面被讲究实证的心理学界斥为“玄学”的弗洛伊德学说,另一方面却又给喜好立论高深的哲学界留下了过于肤浅的刻板印象,因此大部分哲学领域的学者都不愿意也不屑于对弗洛伊德进行认真的研究甚至严肃的阅读。可以说,正是以上种种原因叠加起来所产生的“某种”化学效应,最终导致了弗洛伊德在当前国内思想文化界所享有的知名度与其在国内学界实际所处的学术地位之间高度失衡的窘境。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现状,笔者几年前便开始酝酿从德语原著出发,同时参考较为权威的法语和英语译本,对弗洛伊德的著作进行较为系统的重译工作,以期尽可能还原弗洛伊德学说的原貌。在构思这一计划的过程中,笔者受到了法语学界翻译出版弗洛伊德著作经验的启发,也打算按照不同主题对弗洛伊德的相关著述进行分类编排,以便更好地体现弗洛伊德在某一主题上思路的连贯性及其立场观点逐渐演变的过程,也便于人们将来围绕弗洛伊德学说的某一主题进行更深入到位的专题性研究。
本书所选录的几篇文章,都是弗洛伊德围绕两性爱情心理以及性心理所展开的研究,其中又以他关于爱情心理学的三篇献文为该领域研究的代表作。为了深入了解弗洛伊德写作这三篇文章的动机和目的,有必要对他关于人类性心理的思考过程进行一番简要的回顾。
在1905年《关于性欲理论的三篇论文》(以下简称《三论》)第一版出版之后,弗洛伊德关于人类性心理的整个思想框架已经基本成型。这套思想的核心,便是与“无意识学说”密切相关并且共同构成其两大理论台柱的“幼儿性欲理论”。弗洛伊德最初提出这套幼儿性欲理论,主要是为了系统地解释各种性倒错(包括同性恋、施虐狂/受虐狂等)与神经症(包括癔症、强迫症等)的形成原因以及形成机制。在《三论》初版之后,弗洛伊德认为这一目的已经初步达成,于是开始着手进行第二步工作,也就是以《三论》当中题为“幼儿性欲”的第二篇论文为基础,继续尝试将这套理论的适用范围从病态人群推广到正常人群,继续尝试用这同一套幼儿性欲理论来解释正常人的性心理乃至其整个心理人格的发展过程。为此,在《三论》初版之后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弗洛伊德首先在其幼儿性欲理论的视角下对正常儿童的性心理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究,发表了《论儿童性启蒙》(1907)这封公开信以及《论幼儿性理论》(1908)这篇专题论文;与此同时,他也对性欲发展与性格(人格)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例如《性格与肛门爱欲》(1908)这篇短小精悍的论文便是这方面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在此期间,弗洛伊德也逐渐开始对各项局部的、专题性的研究进行评估和总结,试图对当时西方文明社会中男女两性的性欲与性格特征进行初步的归纳,由此写下了《“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神经质》(1908)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文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