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
作者:[英]詹姆斯·苏兹曼
译者:蒋宗强
出版时间:2021-03-01
ISBN:9787521728668
中信出版集团
序言
经济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吗?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燃煤蒸汽机车那熏黑的烟囱中喷薄而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墙壁上的电源插座一跃而下,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电子处理器的形式勃然兴起。当前,我们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之中,它是由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物理技术等共同催生的。我们被告知它将带来指数级的变革,远超之前历次革命。在工厂、企业和家庭中,越来越多的任务将由算法驱动的物联网完成,但除了这一事实之外,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这场技术革命未来将如何演变。
一些人认为,自动化前景预示着机器人将带来诸多便利,另一些人认为这预示着人类又朝着被机器人控制的糟糕时代迈出了一大步,但对许多人而言,自动化前景只会诱发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果自己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了,该怎么办?
尽管智能机器人的兴起会蚕食一些工作岗位,但有些行业迄今尚未受到冲击。对于这些暂时安全无忧的行业来说,机器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单调乏味的领域。比如,超市里面一排排的机器人取代了收银员,对客户进行问候和引导;再比如,一些初级算法既能指导我们去探索数字世界,又使我们身为人类感到受挫。
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先进技术和资本的组合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空前之大,新创造的就业机会非常少。因此,对于那么多在城市边缘地带的波纹铁皮棚屋下挣扎求生的无业人员而言,自动化技术堪称更为紧迫的问题。这也是工业化经济体中那些半熟练的工人最关心的问题。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通过罢工从自动化技术手中拯救自己的工作,而自动化技术的主要优点就在于从不罢工。此外,对于一些技术性强的行业而言,虽然暂时不至于感觉如此紧迫,却也产生了不祥的预感。人工智能的设计能力甚至超越人类自身,将我们的工厂、办公室和工作场所变成了魔鬼般的作坊,抢了我们的工作,让我们的双手无事可做,让我们的人生失去意义。由此来看,人类似乎被自己的聪明才智欺骗了。
如若果真如此,那么我们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毕竟,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从单调乏味地拖地,到处心积虑地钻税制漏洞,几乎任何“工作”都能让我们获得意义感、满足感和自豪感。我们所做的工作还会决定我们是谁、我们未来的前景、我们在哪里以及我们同谁一起度过大部分时间,调整自我存在的意义,塑造我们在诸多方面的价值观,引导我们的政治忠诚方向。正因为工作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才歌颂奋斗者,谴责偷懒耍滑者,而实现全民就业目标也依然是所有政客的口头禅。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这样一种信念:我们的基因决定我们必须工作,目标、智慧和勤奋共同塑造着人类命运,促使我们为公共建设添砖加瓦,无数个体聚集在一起,产生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我们对自动化未来的种种焦虑,同许多思想家、空想家的乐观形成了鲜明对比。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这些人一直坚信自动化是开启经济乌托邦的钥匙。“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1776年大力赞颂“非常精巧的机械”,相信它们未来将“节约劳动”。一个世纪之后,奥斯卡·王尔德则幻想未来“所有必要却令人不悦的工作将由机器完成”。但无人能像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那样全面阐述乐观愿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在1930年就曾预测:到21世纪初,资本的积累、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应该能将我们带到“经济乐土”,届时,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很容易被满足,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不会超过15个小时。
数十年前,我们已经实现凯恩斯计算的为抵达所谓的“经济乐土”而必须达到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水平。虽然我们早已超越了这一阈值,但今天大多数人仍像我们的祖父母和曾祖父母一样努力工作,政府仍然像近代史上的任何时期一样不遗余力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岗位。更严重的是,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私人养老金和公共养老基金均面临沉重压力。据估计,我们许多人不得不比半个世纪前多工作近十年,才能安心退休养老。尽管日本、韩国等世界发达经济体在技术和生产力方面取得了空前进步,官方宣布每年仍然有成百上千的人由于长时间加班而死亡,这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而这些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人们似乎还没有准备好领取共同退休金。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结局,就要意识到人类与工作的关系其实比大多数传统经济学家所说的要有趣且复杂得多。
* * *
凯恩斯相信,到达他设想的“经济乐土”将是人类最非凡的成就,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解决他所描述的“人类从原始生命形态出现以来……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凯恩斯认为人类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古典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问题,也被称为稀缺性问题。他的理论认为人是被贪婪的欲望所诅咒的理性动物,但由于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所以一切资源都是稀缺的。我们有无限的需求,而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一观点是经济学的核心,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分配稀缺资源来满足需求和欲望。这一观点还支撑着我们的市场、金融、就业和货币体系。因此,对经济学家而言,稀缺性是驱使我们工作的动力,因为只有通过制造、生产和交换稀缺资源,我们才能弥合无限欲望和有限资源之间的鸿沟。
稀缺性问题容易导致我们对人类这个物种做出悲观评价。悲观者认为,进化已经把人类塑造成了一种自私的生物,一直背负着无法满足的欲望包袱。许多工业化国家的人觉得这种关于人性的假设是显而易见、不证自明的,但对于其他地区的许多人而言,这种假设站不住脚,比如,在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地带过着丛林生活的朱/霍安西(Ju/’hoansi)部落。该部落是非洲布须曼人的一个分支,直到20世纪末还过着绝对平均主义的狩猎采集生活。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一直在记录该部落在不断扩张的全球经济中遭遇的创伤。这是一个残酷的故事,发生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每种生活方式都基于迥异的社会和经济理念,对资源稀缺性的理解也有天壤之别。对该部落而言,市场经济和支撑它的人性假设既令人困惑,又令人沮丧。
并非只有这一个部落有这种困惑、沮丧之感。 ............

书籍插图:
书籍《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 - 插图1
书籍《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