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与愤怒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新版序言
音乐作为抵抗现实的力量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本书2008年在大陆出版时,却引起了和在台湾很不一样的反应。
过去在大陆,音乐或者文化背负着由上而下的巨大政治使命,是为国家服务。然后到了八〇年代后期,崔健蒙上了一块红布,摇滚乐成为民间的巨大声音,并且是八〇年代启蒙的文化力量之一,但这仍然给予摇滚过于宏大的使命。因此,九〇年代后的摇滚人更希望卸下过去社会责任的大旗──不论是为了国家或是为了启蒙。
的确,在这个历史时刻的中国大陆,人们更渴望听见个人的声音,寻求个体自由带来的解放。
但我们之所以关注摇滚与时代的关系,一方面是音乐或任何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都会被政治环境乃至时代精神所形塑;另一方面不论音乐人或者其他艺术家,总有许多人在思索时代的矛盾,记录其所生存体制的幽暗,以及这些环境对人的压抑。许多人甚至进而透过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变迁,在“此时此地”。
关注摇滚如何介入社会,如何作为一种抵抗现实的力量,并不是鼓吹一种集体主义,或者音乐要服务于特定目的。创作者当然应该自由地去表达他心中的想法,去歌唱爱情、人生,或是社会;毕竟,每个音乐人同时也是公民。一个社会中如果所有文化人都为政治发声,那显然是一个僵化的社会;然而,如果文化人对政治集体沉默与犬儒,那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哀。
在一个被宏大叙事支配的国家,在一个正从集体主义中解放出来的社会,当然应该有更多个体的自由之声。但是,个体的解放必须依靠制度环境的改变,而不能靠独善其身;这些改变,需要的是由下而上公民的集体声音。
这本书是书写西方摇滚与社会的关系,但这些书写背后,其实是为了反思我们自己的摇滚文化,我们的社会。
(二〇一一年四月)
自序
那些愤怒的光影与声音
从来没想到这本书的完成会在纽约,一个我少年音乐旅程的完美终点。
2002年,我开始生活在纽约——这个二十世纪西方文明中前卫与颓废文化的源泉、华丽与腐败的肉身呈现,以及六○年代以来民谣反叛烈焰的火源。
在这里,我行过了伍迪·格斯里、鲍勃·迪伦、“地下丝绒”徘徊过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行过了多少摇滚人栖息过且席德·威瑟斯(Sid Vicious,“性手枪”的贝司手)枪杀了女友的切尔西酒店(Chelsea Hotel),行过了约翰·列侬被枪杀的达科特(Dakota)公寓门前,以及不远处纪念他的草莓园(Strawberry Fields),并且在朋克运动初次登场的传奇酒吧CBGB的最后一夜和许多乐迷一起守望着。我也亲眼目睹了本书中许多摇滚反叛前锋的表演,不论是改写音乐史的纽约本地英雄鲍勃·迪伦、娄·里德(Lou Reed)、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音速青年”(Sonic Youth)、约翰·列侬的妻子小野洋子(Yoko Ono)和儿子肖恩·列侬(Sean Lennon)、八九十年代的反叛英雄R.E.M.、汤姆·莫瑞罗(Tom Morello),或是从英国、爱尔兰来传递愤怒的比利·布雷格(Billy Bragg)、“原始呐喊”(Primal Scream)、“电台司令”(Radiohead)和U2。有些人的演唱会我无缘到场聆听,只是阅报间无意瞥见他们的演唱会广告如寻人启事般大小躺在报纸角落——皮特·西格(Peter Seeger)、伊基·波谱(Iggy Pop)、“性手枪”(Sex Pistols)、大卫·鲍伊(David Bowie)。他们在我生活中就如走马灯般,真实、鲜明,却一闪即逝(他们毕竟不是我穿着拖鞋去杂货店买冰淇淋时会遇到的那个一头乱发遛狗的欧吉桑啊)。但这个城市,让我确认本书的文字终究不是一场虚构,而是真实人物轮番上演的历史与现实。
在我眼前重现的不只是音乐表演,还有社会冲突。二十一世纪初的美国,正爆发继六○年代以后最大的反战运动,人们对六○年代的所有浪漫想象得以再度现身。当小野洋子在纽约另类杂志《村声》(Village Voice)刊登全版广告,并在全白版面正中央写着“想象和平”(Imagine Peace)时,我激动地以为我手中翻阅的是三十年前的纽约杂志。但是当比利·布雷格在狭小的舞台上呼吁听众参加反战游行时,我知道这不是已经泛黄的梦境,革命就是现在!
1.
如果在纽约完成本书是一大意外,那么人生更大的意外就是这本书的出版。
大学毕业以前,我以为音乐仅是一生的嗜好,攻读政治学且以知识作为政治和社会实践的武器才是人生的志业,没想到在我人生的第三个十年,会不断尝试把这两者结合。
少年时期刚开始听音乐时,没想到将来会从事任何跟音乐有关的事业。心中深处当然有着成为歌手的梦想:童年愿望是做个在舞台上翻来滚去砸吉他踢音箱的摇滚巨星,青年时期的想象则是蓄长发留胡楂儿背着吉他走唱街头的抗议歌手。
因为没有音乐天赋,歌手没有做成,竟然走上写音乐文章这条路,的确是始料未及。
无论如何,这本书对我二十年的“音乐生涯”是极富意义的。许多成长的回忆只有零碎而朦胧的片段,但是当时聆听的音乐却异常鲜明,因为音乐终究是不会消逝的,仿佛电影结束时,镜头突然停格,配乐却骤然开始响起;观众对影片的最终记忆遂浓缩于这首歌和最后一个镜头。于是,这一首首歌曲点点拼凑起我生命旅程中那些过度曝光而模糊的声音与光影,以及青春期后的愤怒。
2.
八○年代前期,小学五年级,我和小叔叔去南京东路的“中华体育馆”听日后最常来台湾的“空中补给”(Air Supply)演唱会,听到一半就因为没吃晚餐而肚子痛起来,以至于演唱会没结束便狼狈抱着肚子哀嚎逃出。没想到,日后“中华体育馆”被烧掉,一并烧掉了我以“空中补给”作为音乐启蒙的难堪。
初中时的镜头是阳光灿烂的热天午后,躺在叔叔的小房间床上,散落一地的是他的唱片;封面不是前卫摇滚的精致插画,就是重金属充满性暗示的美女封面。房中间则矗立着齐柏林飞船乐队(Led Zeppelin)“通往天堂的梯子”1,让我总是可以爬上去,逃逸到一个远离升学体制压迫的音乐世界。
到了高中,在放学与回家的空当,背着书包一路在台北街头追赶上个时代的音乐,捡拾前人遗落的精彩:在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声音与愤怒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