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二十讲 (中华书局出品)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再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哲学二十讲/杨国荣著.—北京:中华书局,2015.5
ISBN 978-7-101-1088-0
Ⅰ.中… Ⅱ.杨… Ⅲ.哲学-研究-中国 Ⅳ.B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65164号
书 名 中国哲学二十讲
著 者 杨国荣
责任编辑 申作宏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
http://www.zhbe.com.cn
E-mail: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天来印务有限公司
版 次 2015年5月北京第1版
2015年5月北京第1次印刷
规 格 开本/700×1000毫米 1/16
印张23 插页2 字数320千字
印 数 1-6000册
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0888-0
定 价 39.00元
目 录
第一讲 何为中国哲学
一 性与天道的追问
二 辨名析理
三 多重向度
四 明道与行道
五 中西之间
第二讲 中国哲学中的道
一 天道与人道
二 “技”进于“道”
三 以道观之
四 “道不远人”
五 人道之美
第三讲 “真”与中国哲学
一 “真”与“是”
二 体现于政治理念中的“真”
三 生活世界中的“真”
四 “真”与终极关怀
第四讲 中国哲学中的理性观念
一 思与知
二 情与理
三 近代的回响
第五讲 孔子与儒学
一 仁的观念
二 仁与智
三 志于道
四 为己与成人
第六讲 道家的初起
一 道与无
二 尊道贵德
三 道法自然
四 为学与为道
第七讲 孟子与儒家政治哲学
一 君臣之义与德位之分
二 民受之: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三 善与法
第八讲 庄子:天人之辩及其他
一 天人关系上的二重性
二 道通为一
三 真知与真人
四 逍遥之境
第九讲 荀子的哲学思想
一 明于天人之分
二 名与实
三 “壹于道”和解蔽
四 化性起伪
五 群与分
第十讲 董仲舒与儒学的衍化
一 形上之天与人文取向
二 仁道原则的转换
三 天下无二道
四 古今之辩
五 义与我的合一
第十一讲 魏晋玄学
一 名教与自然之辩
二 彼我自立与相因
三 逍遥与天命
第十二讲 理学的演变
一 张载:实然与当然
二 朱熹:当然与必然
三 王阳明:当然与自然
第十三讲 从泰州学派到李贽、刘宗周
一 泰州学派:意为心之主宰
二 童心说:普遍之理的消解
三 性体的回归
第十四讲 明清之际的哲学变迁
一 价值取向的转换
二 经学的实证化及其意义
三 天人之辩
四 造命与循理
五 理欲之间
六 自我与天下
第十五讲 体用之辩与古今中西之争
一 中体西用
二 西体中用
三 中体中用,西体西用
四 内在历史意蕴
第十六讲 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一 从心物一体到“体用不二”
二 个性与直觉:良知说的二重影响
三 王学与中国近代的唯意志论思潮
四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的延续
第十七讲 严复与王国维
一 实测内籀之学
二 实证原则与功利主义
三 无对之域的双重意蕴
四 从形而上学到实证论
五 实证论的双向展开
六 实证论的限度:两难困境
第十八讲 中国近代的科学主义
一 科学化:知识领域的科学主导
二 科学视野与人的存在
三 社会领域的“技治”取向
四 作为价值—信仰体系的科学
五 历史的缘由
第十九讲 冯友兰:存在与境界
一 重建形而上学
二 人生境界
三 “说”与“在”
第二十讲 冯契:智慧说与当代中国哲学
一 广义认识论
二 走向真实的世界
三 自由的人格
四 哲学:回归智慧
后 记
第一讲何为中国哲学
一 性与天道的追问
如所周知,与philosophy对应的“哲学”一词,出现于中国近现代:尽管“哲”和“学”两词在历史上早已存在,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其出现则是晚近之事。从实质内容上看,哲学表现为智慧的追问或智慧之思,这一意义上的“智慧”也属现代概念,尽管“智”和“慧”作为文字古已有之,“智”、“慧”连用在先秦文献(如《孟子》)中也已出现,自佛教传入后,其使用频率更是渐见其多,但是哲学(philosophy)意义上的“智慧”,仍是比较后起的概念。然而,尽管“哲学”以及与哲学实质内涵相关的“智慧”等概念相对晚出,但这并不是说,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不存在以智慧的方式去把握世界的理论活动与理论形态。这里需要区分特定的概念与实质的思想,特定概念(如“哲学”以及与哲学实质内涵相关的“智慧”等)的晚出并不意味着实质层面的思想也同时付诸阙如。历史地看,在实质层面上以智慧的形式把握世界,很早已出现于中国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智慧的追问或智慧之思,并不仅仅为西方哲学所独有。
当然,把握世界的以上进路在中国哲学中有其独特的形式,后者具体表现为对“性与天道”的追问。中国古代没有运用“哲学”和“智慧”等概念,但却很早便展开了对“性与天道”的追问。从实质的层面看,“性与天道”的追问不同于器物或器技层面的探索,其特点在于以不囿于特定界域的方式把握世界。作为有别于器物之知的概念,“性与天道”很早就已出现:在先秦的文献如《论语》中便可看到“性与天道”的提法。
就总体而言,“性与天道”的追问表现为以不同于知识或器物之知的方式把握世界,分别开来看,“天道”更多地与世界的普遍原理或终极性原理相联系;“性”在狭义上和人性相关,在广义上则关乎人的整个存在,“性与天道”合起来便涉及宇宙、人生的一般原理。这一意义上的“性与天道”,在实质层面上构成了智慧之思的对象。智慧之思所指向的是宇宙、人生的一般原理,关于“性与天道”的追问,同样以宇宙、人生的一般原理为其实质内容。历史地看,从先秦开始,关于“性与天道”的追问,几乎伴随着中国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而言之,中国哲学不仅实际地以“性与天道”的追问这一形式展开智慧之思,而且对这种不同于知识或器物之知的把握世界方式,逐渐形成了理论层面的自觉意识。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龚自珍对“性道之学”的理解。作为哲学家,龚自珍有其独特的地位:他既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殿军,也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先驱,从而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中国古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哲学二十讲 (中华书局出品)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