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传》-冯尔康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6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一章 储位斗争的胜利者
第一节 侍从康熙巡幸四方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一个婴儿诞生在皇宫中,这就是对后来中国历史的进程发生一定影响的雍正帝。他的父皇康熙这时已有了10个儿子,他是来得并不算早的第11个了,但是清朝皇室规矩,皇子夭折,即不叙齿,康熙的血胤幼殇得很多,在这婴儿的哥哥中,当时健康成长的只有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三年(1674年)、十六年(1677年)先后出世的胤禔、胤礽和胤祉三人,因此算起行次来,这婴儿倒居了第四位,成了康熙的皇四子。这个行次,在康熙全部35个儿子中,确切地说在叙齿的24个皇子中居于前列,是年长皇子,占据从事政治活动的有利地位。后来他的继承皇位,被一些人说成是篡改康熙“传位十四子”遗诏中的“十”字,因此,皇四子的行次不可不加注意。皇四子的父皇给他赐名胤禛,胤字是他们兄弟的排行,凡是叙齿的,都用的这个字;禛,读音zhēn(音真),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禛意是“以真受福”。康熙希望这个儿子对上天和祖宗真诚,以此得到福祐。康熙给儿子们取名都从示字旁,所用禔、礽、祉等字,都寄予有福的愿望。且不管康熙的原意,在胤禛成为皇帝以前,就用这个符号来代表他。胤禛的生母吴雅氏,出身寒微,隶属镶蓝旗包衣籍。胤禛是她生的第一胎男孩,其高兴心情可想而知。她这时还是一般的宫人,第二年被封为德嫔,具有了妃嫔地位。胤禛的曾外祖父额参系膳房总管,外祖父威武(魏武)为护军参领,胤禛继位后将其家族抬入正黄旗,追封威武三代为一等公。所以胤禛的生母与外家并不高贵,不能给他带来皇子中的特殊地位。顺治、康熙时皇子多交由内务府官员(皇家家奴)抚养,成人之后,往往将抚养之家的产业给予该皇子;或者由皇帝指令,妃嫔代育他人之子。前者如胤禛的长兄胤禔、三兄胤祉分别养育在内务府总管噶禄、内大臣绰尔济之家,后者如八弟胤禩由胤禔之母惠妃、十三弟胤祥由胤禛之母德妃养育。胤禛与他们有所不同,据康熙在四十七年(1708年)说:“朕之诸子,多令人养视,惟四阿哥朕亲抚育。”所谓亲自抚养,是指将胤禛交给皇贵妃佟佳氏养育。这位皇贵妃是一等公佟国维的女儿、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康熙十六年(1677年)被封为贵妃,二十年(1681年)晋为皇贵妃,二十八年(1689年)病死前被册立为皇后,死后谥为孝懿仁皇后。她既然是正位后宫的皇后,由她抚养的胤禛,故而可以被说成是皇帝亲自抚育的,而其他妃嫔抚养的皇子就不能这样说。胤禛由帝、后养育的特殊情况,倒是由他与马武的关系得到验证。内大臣马武侍候康熙五十年,所谓“朝夕侍奉,不离左右,恪恭勤慎”,忠实于皇上,而对年幼的胤禛“抱扶服侍,备极小心”,因此胤禛继位后任命他为领侍卫内大臣。他临终之际,胤禛要亲自探视,为大臣所劝阻,遂命照伯爵治丧,赐阿达哈哈番世职。不寻常的恩典,表明幼年胤禛实系在康熙身边受到马武的照应。孝懿仁皇后没有生过男孩,仅分娩一女也殇逝了,其抚养胤禛,必然也会慈爱尽心。年幼的胤禛,因她尊贵,很可能有意识地讨她的好,巴结她,并因此同她的娘家人有一种特别的关系。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虚龄已届六岁的胤禛,入尚书房读书。学习的课程有满、汉、蒙古文和经史等文化课,还有骑射、游泳等军事、体育课目。据法国传教士白晋在1697年讲,他见康熙前十四位皇子受教育的情形是:
这些皇子的教师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学的人,他们的保傅都是从青年时期起就在宫廷里培养的第一流人物。然而,这并不妨碍皇帝还要亲自去检查皇子们的一切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直到审阅他们的文章,并要他们当面解释功课。
皇帝特别重视皇子们道德的培养以及适合他们身份的锻炼。从他们懂事时起,就训练他们骑马、射箭与使用各种火器,以此作为他们的娱乐和消遣。他不希望皇子们过分娇生惯养;恰恰相反,他希望他们能吃苦耐劳,尽早地坚强起来,并习惯于简朴的生活。这些就是我从神父张诚那里听说的,是他在六年前随同皇帝在鞑靼山区旅行回来后讲的。起初,君王只把他的长子、第三个和第四个儿子带在身边;到打猎时,他还叫另外四个儿子随同前往,其中年龄最大的只十二岁,最小的才九岁。整整一个月,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终日在马上,任凭风吹日晒。他们身背箭筒,手挽弓弩,时而奔驰,时而勒马,显得格外矫捷。他们之中的每个人,几乎没有一天不捕获几件野味回来。首次出猎,最年幼的皇子就用短箭猎获了两头鹿。
皇子们都能流利地讲满语和汉语。在繁难的汉文学习中,他们进步很快。那时连最小的皇子也已学习“四书”的前三部,并开始学习最后一部了。皇帝不愿让他们受到任何细微的不良影响。他让皇子们处在欧洲人无法办到的最谨慎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皇子们身边的人,谁都不敢掩饰他们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错误。因为这些人明白,如果这样做,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白晋认为包括胤禛在内的康熙诸皇子受到的是比较全面的教育,而康熙本人对他的儿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和严格。白晋讲的基本符合史实。康熙对儿子们的学习抓得很紧。他看到一些贵胄之家,对子孙过分娇生惯养,长大成人,不是“痴呆无知”,就是“任性狂恶”,反而害了子孙,因此做“上人”的,对子孙必须从幼年就严格管教。他的二儿子胤礽,是孝诚仁皇后所生,长到两岁,册立为太子,年至六岁,命他读书,为他挑选张英、熊赐履、徐元梦、尹泰、顾八代、汤斌、耿介、汪灏等人做讲官,张、熊、徐、尹等都官至大学士,熊、汤等为著名理学家。皇太子的师傅基本上就是同时就读的皇子的老师,胤禛从张英学习四书五经,向徐元梦学习满文。与胤禛关系最密切的是顾八代,他是满洲镶黄旗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侍讲学士入值尚书房,后升礼部尚书,三十七年(1698年)休致,一直在内廷教育胤禛和其他皇子。退职后过清贫的生活,死时家中没钱办理丧事。胤禛说他“品行端方,学术醇正”。亲自给他理丧,出资安葬。他的廉洁奉公,无疑给胤禛深刻的印象和一定的影响。康熙在繁忙的政务中,给皇太子讲四书五经,据记载,有一阶段,每天在临朝御政之先,令太子将前一日所授的书背诵复讲一遍,达到熟记和融会贯通才告结束。他特别着重以孔孟的经书教育儿子们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雍正传》-冯尔康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