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文学(牛津通识读本)》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8.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COPYRIGHT
书名:英格兰文学(牛津通识读本)
作者:【英】乔纳森· 贝特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ISBN:9787544774000
本书由译林出版社授权得到APP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序言
程朝翔
《英格兰文学》这本大家写的小书既分别论述了什么是“英国/英格兰”和什么是“文学”,又勾勒出了“英格兰文学”的全貌。
首先,什么是英国/英格兰?这一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公民身份等等,都是历史上和当今世界上最复杂、最富争议、最能引发冲突(甚至流血冲突)的一些概念。从语言上看,“英国”这一概念就不简单,翻译起来麻烦很大。作为名词,“英国”对应的并非是英格兰(England)这一地区概念——英格兰只是英国的一个部分,当然从历史、文化、政治上来说都是最重要的部分。在不同时代,“英国”对应的是不同的国家概念,而这是在有了英国这个国家之后。在有“英国”之前,“英国历史上”有凯尔特人和他们的定居点(铁器时代),有罗马人的入侵(公元前55年),有盎格鲁——撒克逊人和他们的王国(大约公元450年),有诺曼人的征服(1066)等等。在“英国”之前,英格兰长期只是欧洲天主教文化的一部分,直到宗教改革(1517-1648)使英国彻底独立于罗马的天主教廷。
作为名词也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英国”最早对应的是“英格兰联邦和自由邦”(The Commonwealth and Free State of England,1649),这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包括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后来改称“大不列颠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Great Britain,1654)。1707年,苏格兰成为英国的一部分,于是有了“大不列颠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1801年,爱尔兰正式并入,于是有了“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因为有了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所以就剩下了“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并一直延续至今。今天的“英国”所对应的名词只有一个,但历史上的“英国”所对应的名词却要复杂得多。
与此同时,“英国的”这一形容词也并不简单。英国学者(如本书作者)喜欢English,而美国学者则喜欢British。美国学者、《英国文学百科全书》的编者戴维·斯科特·卡斯坦(David Scott Kastan)认为,English一词有时太局限,往往只是指英格兰;但有时又太宽泛,指的是所有使用英语的人。所以,他选择使用British。作为美国人,应该自认也是English,自然不愿意English只是指英格兰人或者英国人,而宁愿用British来专指英国人,有时还会用British来和American(美国人)相对应。English虽然有时也指英格兰人,但在历史上却指定居在不列颠(Britain)的所有日耳曼民族,包括撒克逊、朱特、盎格鲁(Angles,这便是English的词源,虽然English已与这一词源不再有直接联系)等民族;也许正是因为民族关系,美国人更愿意认同English。而British往往更有地理上的意义,指的是不列颠群岛上的人。
本书作者、英国学者乔纳森·贝特(Jonathan Bate)选择了English这个词,或许也有一些民族感情的因素。当然,他强调的是历史原因:在有不列颠之前,已经有了英格兰,因此不列颠(British)文学无疑和英国/英格兰(English)文学并不对等。莎士比亚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让我们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分界:在伊丽莎白时代,他认为自己是英国人/英格兰人(English),并创作了以英格兰历史为主题的剧作;但在詹姆斯时代,他却创作了以不列颠为主题的剧作,例如《李尔王》和《辛白林》。如果说莎士比亚是一位不列颠(British)作家,就不能准确地概括他最重要的创作了。
此外,贝特还强调了潜藏在英国和英国民族等概念中各种复杂、纠葛的关系:民族关系(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凯尔特、盎格鲁、撒克逊、朱特,罗马人、诺曼人等)、国家关系(英国与法国、英国与欧洲、英国与美国等)、帝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大英帝国与各殖民地和英联邦成员)、人民之间的关系(各个时代的原住民与移民)等等。
这些复杂、纠葛的关系是历史形成的,但又决定着当下,影响着未来。这些关系的形成过程充满了血与火、战争与杀戮,但各种故事、各种叙事也建构出国家和民族身份。按照贝特的描述,似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既然民族和国家由复杂、纠葛的关系构成,就绝不能将其简单化和纯洁化,而必须容纳各种外来、异己、混杂的成分,必须向外敞开大门,张开双臂欢迎自己的邻居。这种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更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过,由于国家和民族,特别是英国这种国家和民族(中国和中华民族更是如此),是以无数代人的鲜血、忍耐、艰辛为代价而形成,尤其需要捍卫其完整性,既包括政治和领土的完整性,也包括各种故事、各种叙事的完整性,也就是文学的完整性。如果人为地撕裂国家和民族叙事的完整性,而实际上又不可能人为地创造一个新的叙事,那么国家和民族身份的根基就会被动摇,社会就会动荡、衰败。
按照贝特的观点,构建国家和民族身份的一个重要行为就是讲故事——也就是创作文学作品。那么故事是怎么讲的,文学作品是如何创作的呢?我按自己的理解画出两个重点:1)“文学作品与寓言、布道词、伦理学著述不同,主要是因为文学能将邪恶、不道德描写得十分有趣。”就连儿童文学也是如此:“儿童文学充满着女巫、妖怪、恶魔、狼人,以及拿了他们一袋糖就会让你倒霉的成年人”——这些背离了我们道德准则的人物和怪物在文学作品里却十分生动有趣。其实,所谓邪恶和不道德往往是他者(the other)的特征,也就是他者的他性(otherness)。他者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思想、行为、做派、风格,使我们感到受到威胁,特别是威 ............

书籍插图:
书籍《英格兰文学(牛津通识读本)》 - 插图1
书籍《英格兰文学(牛津通识读本)》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英格兰文学(牛津通识读本)》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