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72德意志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6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前言
◎1931年4月至1932年5月,《法兰克福报》(Frankfurter Zeitung)刊登了一系列由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匿名挑选和点评的书信。他的主要目的是,在纳粹主义横行的德国人面前展示一个进步的、人道的、更好的德国资产阶级形象。1933年,本雅明离开德国,开始他的流亡生涯。1936年,这些信件在瑞士结集出版,作者的署名是德特勒夫·霍尔兹(Detlef Holz),以便进入纳粹德国的图书市场。除特殊说明外,自此处至本书末尾的注释均为译者所注。​
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贝格致G.H.阿梅隆
◎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贝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1742—1799),数学家,德国第一位实验物理学的教授,同时也被认为是德国第一位伟大的格言家。​
◎戈特弗里德·希罗尼穆斯·阿梅隆(Gottfried Hieronymus Amelung,也作戈特希尔夫·希罗尼穆斯·阿梅隆[Gotthilf Hieronymus Amelung],1741—1800),德国牧师。​
约翰·海因里希·康德致伊曼努尔·康德
格奥尔格·福斯特尔致他的妻子
萨穆埃尔·科伦布施致伊曼努尔·康德
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致安娜·舒尔特斯
◎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瑞士教育家、教育和社会改革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化和要素教育的主张,倡导德育和实物教学,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欧洲“平民教育之父”。本雅明选取的下面这封信,其收信人安娜·舒尔特斯(Anna Schulthess,1738—1815)于1769年在她父母的反对下嫁予裴斯泰洛齐为妻,之后她一直帮助丈夫管理其创办的儿童之家和孤儿院的经济并且负责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她的育儿方式给了裴斯泰洛齐不少启示。​
约翰·戈特弗里德·索伊默致他前未婚妻的丈夫
约翰·海因里希·福斯致吉恩·保罗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致卡西米尔·伯伦多夫
克莱门斯·勃伦塔诺致书商赖默尔
◎本雅明选取的下面这封信,其收信人赖默尔(Reimer)应该就是弗里德里希·威廉·里默尔(Friedrich Wilhelm Riemer,1774—1845),德国语言学家和作家,歌德的秘书。引文参见《勃伦塔诺作品与书信全集》(Sämtliche Werke und Briefe)第32卷,斯图加特1991年版,40页。​
约翰·威廉·里特尔致弗兰茨·冯·巴德尔
贝尔特拉姆致苏尔皮茨·布瓦赛雷
Ch.A.H.克洛丢斯致伊丽莎·冯·德·雷克
◎伊丽莎·冯·德·雷克(Elisa von der Recke,1754—1833)是德国著名的女诗人与作家,她自1804年起与好友蒂德格一起在德累斯顿生活。克洛丢斯的妻子玛丽亚·多罗特娅·夏洛特·维特豪尔(Maria Dorothea Charlotte Witthauer,1786—1825,信中昵称为洛特和小洛特,两人于1811年结婚)在其父于1802年去世后被雷克收养,所以克洛丢斯在信末的落款自称“儿子”。​
安内特·冯·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致安东·马蒂亚斯·施普里克曼
约瑟夫·格雷斯致阿劳城主理牧师阿洛伊斯·沃克
◎瑞士北部阿尔高州的首府。​
尤斯图斯·李比希致奥古斯特·冯·普拉滕伯爵
◎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德国化学家。他创立了有机化学,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又被称为“肥料工业之父”。他曾长期在德国吉森大学任教,使这个小城成为了当时世界的化学中心(今天的吉森大学就以其名字命名)。他的门生遍布世界各地。他还创立了学生实验室教学法,为近代化学实验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奥古斯特·冯·普拉滕伯爵(Graf August von Platen,1796—1835),德国诗人,代表作有《阿拉伯抒情诗》(Ghaselen)、《新阿拉伯抒情诗》(Neue Ghaselen)和《威尼斯十四行诗》(Sonette aus Venedig)。他与海因里希·海涅之间的论战,即普拉滕事件(Platen-Affäre),是德国文学史上最激烈的争论之一。​
威廉·格林致燕妮·冯·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
卡尔·弗里德里希·策尔特致歌德
达维德·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致克里斯蒂安·梅克林
歌德致莫里茨·塞贝克
格奥尔格·毕希纳致卡尔·古茨科
◎卡尔·格奥尔格·毕希纳(Karl Georg Büchner,1813—1837),德国作家、自然科学家和革命家。年仅23岁就去世的他,虽然作品不多,但仍被视为德国三月前期(Vormärz)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和德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1831~1833年在斯特拉斯堡攻读医学,之后转学至吉森大学,并在当地建立秘密革命组织“人权协会”,发行政治小册子《黑森信使》(Hessische Landbote)。由于有人告密,毕希纳被通缉。1835年,他在5周内创作完成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代表作《丹东之死》,交由卡尔·古茨科紧急编辑出版,之后用所得稿费逃往斯特拉斯堡,后转往瑞士,任苏黎世大学讲师。​
◎卡尔·费迪南德·古茨科(Karl Ferdinand Gutzkow,1811—1878),德国作家、戏剧家和记者,“青年德意志”(Das Junge Deutschland)运动的领头人和德国早期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代表作有《塔尔杜弗的原型》(Das Urbild des Tartüffe)和《乌里尔·阿考斯塔》(Uriel Acosta)等。​
约翰·弗里德里希·迪芬巴赫致一位陌生人
雅各布·格林致弗里德里希·克里斯托夫·达尔曼 ............

书籍插图:
书籍《K-172德意志人》 - 插图1
书籍《K-172德意志人》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K-172德意志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