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1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面对疾病
——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
梁其姿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梁其姿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ISBN 978-7-300-14819-9
Ⅰ.①面… Ⅱ.①梁… Ⅲ.①医疗保健事业-社会史-研究-中国-宋代~近代 Ⅳ.①R-05②R-0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242608号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面对疾病
——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
梁其姿 著
Miandui Jibing
出版发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  址
 北京中关村大街31号
邮政编码
 100080
电  话
 010-62511242(总编室)
010-62511398(质管部)
010-82501766(邮购部)
010-62514148(门市部)
010-62515195(发行公司)
010-62515275(盗版举报)
网  址
 http://www.crup.com.cn
http://www.ttrnet.com(人大教研网)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东君印刷有限公司
规  格
 160mm×230mm 16开本
版  次
 2012年1月第1版
印  张
 22.75 插页2
印  次
 2012年1月第1次印刷
字  数
 333000
定  价
 45.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
鸣 谢
我特别感谢杨念群教授的支持,以及余新忠教授的大力推动,让本书能顺利地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包括了过去20多年间的习作,其中有几篇是不同时期由译者从外文译成中文的。我与出版社编辑在整理本书内容时,发现了不少过去在写作、出版或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大小错误,其中部分需要重写。对策划编辑谭徐锋先生与责任编辑许微微女士仔细与专业的校阅与编辑,我由衷感激。他们的投入使得本书内容的错误减至最少,尚余的谬误则纯粹因我疏忽而致。
梁其姿
2011年12月4日于香港大埔
为中国医疗史研究请命(代序)
(1)
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
名不苟请,以疗者之口为依据
章太炎,1929
中国医疗史的研究者,往往很羡慕西方的同行。最主要的原因是医疗史这个领域在西方学术界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不但相关的专书、学术期刊、专业学会已很多,而且不少大学提供医疗史课程,甚至医学院里都有医疗史必修课程,以深化医学院学生的人文修养。现阶段西方医疗史专书、论文的主题已极多样化,适合不同程度、兴趣的读者
(2)

,学者不难从中找到启发与灵感。因此中国医疗史的研究者,平常都得阅读西方医疗史相关书籍,以扩大视野与开拓思路。
最令中国医疗史学者羡慕的,是西方医疗史这个领域不处于史学的边缘,而已融入整体的西方文明史,成为其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换言之,医疗史与欧洲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如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19世纪革命、女性主义、后启蒙思潮等紧密相扣。同时,研究的取向亦自然地随着主流思潮、史学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初期的医疗史仍具浓厚的启蒙思想,英雄式的、代表西方科技进步的医疗史为研究的主流,西方医疗史大体看来较似一部颂扬征服疾病、不断往前迈进的科学史。20世纪80年代启蒙思潮兴起后,西方医疗史研究也起了基本的变化,甚至可说成为这个思潮的主导力量之一。福柯(Michel Foucault)以精神病在西方的历史、医学临床的诞生、性史等作为批判西方现代文明的切入点。医疗史不再是英雄式的、标榜科学进步的历史。福柯描述近代西方文明的医学知识结合着政治权威织造了一个天罗地网,人在其中无所遁形,无从维护身体自主,是一本充满悲观与无力感的历史。
但与此同时,特别是英国的学者也进一步注意医史中“英雄”以外的小人物。在Roy Porter、Margaret Pelling等笔下,医史的主角从著名的医生、医学技术的大发明、大医院等转移到病人、边缘医生、郎中、产婆、巫师、外科医生的前身剃头师等。Porter提醒读者,如果只有医生,没有病人,就成不了医史,所以病人与医生一样重要。
(3)

Pelling则以翔实的史料说明晚至18世纪,正式在学院受训练的医生只占活跃的医疗者的一小部分。研究医疗史就要把近代及以前的多元医者面貌、各类的医疗手段与方式还原。
(4)

所以20多年来西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内容更丰富与活泼,这些英国学者以另一种方式抛开英雄式的、启蒙式的医史,平实地研究一般人如何处理身体、病痛的问题。
目前欧美医史研究更细致化。它与科学史类似而不尽相同。最具创意的研究范围之一为医学知识在空间两端的建构:一种是医学知识在具体地方的累积过程,另一取向是全球跨文化的知识建构。前者从地方小区居民的业余研究活动、他们与主流科学专家的互动来看科学知识从下而上的建构的一个活泼而具体的过程。
(5)

后者则着重17、18世纪以来长程航运、商业活动所促成的新的客观知识追求与建立方式,及全球性跨文化知识的流动与转移。
(6)

这类从具体历史个案出发的医史或科技史研究,强调社会与文化史成分,把西方医学知识复杂的内容与建构过程仔细地再呈现,是目前最具动力的领域,当中不但有医学、科技史知识的讨论,还牵涉都市史、物质文明史、性别史、宗教文化、社群史、商业史、国族发展史等史学范围。
相对于发展成熟而多元化的西方医疗史,中国医疗史或医疗社会史在中国史学范围里的“妥当性”似乎仍存在质疑。近年来我经常被问到我为何仍在做医疗史,为何不回去做传统的社会史。言下之意,医疗史在中国史里是有点偏门、有点不入流,甚至乏味,所以浅尝其中滋味即可,不宜久留。这些质疑,不是没有道理。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能是中国传统医学在清末巨变后的历史书写中,从未能蜕变为“英雄”。在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中,传统医学成为中国旧文化中“落后”与“迷信”部分的主要符号。就算民国时力挺中 ............

书籍插图:
书籍《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 - 插图1
书籍《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