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邓迪斯民俗学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2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文前辅文
学术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与个人满足无关。学术追求真理,这一过程可能充满痛苦。
——阿兰·邓迪斯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民俗资料收集的原则
第一节 民俗使用规则的收集:民族志式的描述
第二节 民俗意义的收集:口头文学批评
第三节 邓迪斯民俗资料收集理论的当前意义
第三章 结构分析法为主的民俗识别
第一节 何为民俗识别
第二节 如何识别民俗
第三节 民俗识别实践
第四节 民俗的定义
第五节 邓迪斯民俗识别方法在中国的影响
第四章 精神分析法为主的民俗阐释
第一节 邓迪斯论民俗精神分析的历史
第二节 邓迪斯民俗精神分析方法
第三节 邓迪斯民俗精神分析实践
第四节 邓迪斯阐释法的启迪
第五章 邓迪斯民俗学研究的体系及其价值
第一节 邓迪斯民俗学研究的体系
第二节 邓迪斯民俗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术语中英文对照
后记
第一章 绪言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1934年9月8日生于美国纽约,父亲莫里斯·邓迪斯(Maurice Dundes)是律师,母亲海伦·罗思柴尔德(Helen Rothschild)是钢琴家。综合父母双方的家族世系看,邓迪斯身上有捷克斯洛伐克人、日耳曼人、立陶宛人、波兰人的血统。
按邓迪斯自己的说法,他的一生包含程式化的经历和让他走向民俗研究职业道路的一次转折。与其说他的早期人生经历处处都为他后来的民俗研究埋下伏笔,不如说他以民俗研究的眼光来剖析自己的人生,他的民俗研究处处都折射出自己的人生经历。
邓迪斯一生中的程式化经历可以用三个矛盾对立来描述。
他出生于城市,却在乡村长大。邓迪斯父母都是纽约当地人,邓迪斯也在纽约出生。但他9个月大时,父母从曼哈顿移居到纽约以北65英里之外的一个农场上,他的童年就在这个农场上度过。父亲每天乘火车到纽约上班,晚饭时给家人讲在火车上听到的故事,启发了邓迪斯对民俗的兴趣。
邓迪斯的父母都是犹太人,但他却在非宗教的环境中长大。他认为全家移居农场的原因是父母想躲避宗教信仰。他回忆说,尽管整个家庭的朋友都是犹太人,尽管他为自己的出身骄傲,他却对真正的宗教习俗了解不多,对犹太教的宗教内容也知之甚少。他认同弗洛伊德,不仅因为弗洛伊德的思想力量,还因为弗洛伊德身为一个不信宗教的犹太人,总是去解释犹太人的身份和反犹太主义的问题。这与邓迪斯的人生际遇有关。邓迪斯还深受博厄斯文化相对论的影响,而博厄斯也具有犹太人背景。
邓迪斯对民俗的兴趣得益于父亲的故事家天赋,而父亲却在他18岁时去世。邓迪斯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读100本书可得到父母1美元的奖励。1952年父亲去世,这让正在读大学的邓迪斯陷入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困境。父亲的早逝促使他在后来的民俗精神分析中思考和研究父亲形象,也让他在职业生涯中像父亲一样对待学生。
邓迪斯人生中的那次巨大转折发生在1958年。
[1]
邓迪斯因受母亲影响爱好音乐,1951年进入耶鲁大学学习音乐,可两年后又转而学习英语文学。邓迪斯1955年获得英语学士学位之后,先到驻扎在意大利的美国海军服役两年,1957年回耶鲁大学继续攻读英语硕士学位。他阅读了乔伊斯和叶芝的著作之后,在现代小说的课堂上向老师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询问,是否可以进一步阅读这些作品中令人着迷的凯尔特神话和迷信。布鲁克斯否定了邓迪斯的想法,因为他认为那一类的材料只是伟大文学作品的背景而已。邓迪斯在英语小说的课堂上向另一位老师保罗·皮克雷尔(Paul Pickerel)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皮克雷尔说,在伊利诺斯、印第安纳或这一类的大学可以学到这方面的东西。邓迪斯去图书馆查询,发现印第安纳大学竟然有民俗学系!于是,他决定去印第安纳大学学习民俗学。这一巨大转折确立了他的学术方向,也决定了邓迪斯此后一生的命运。
1958年还发生了邓迪斯一生中的另一件大事:邓迪斯与卡洛琳·M.布朗(Carolyn M.Brown)结婚。此后,卡洛琳全心全意照管家庭,陪伴了邓迪斯一生。
1959年,邓迪斯到印第安纳大学学习民俗学,得到“美国民俗学之父”理查德·M.多尔逊(Richard M.Dorson)的指导。在这里,邓迪斯学习了费利克斯·奥依纳斯(Felix Oinas)讲授的俄国民俗学,通过奥依纳斯,知道了此后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弗拉基米尔·普罗普(Vladimir Propp);还学习了大卫·比得尼(David Bidney)讲授的神话理论,沃伦·罗伯茨(Warren Roberts)讲授的民间故事,厄米尼·惠勒-沃格林(Erminie Wheeler-Voegelin)讲授的南美和北美印第安人民俗。这些都在他一生的民俗研究中留下了印记。
邓迪斯用三年时间取得了民俗学博士学位,到堪萨斯大学工作一年。1963年,邓迪斯经戴尔·海默斯(Dell Hymes)推荐到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人类学系任教。1963~1965年任助理教授,1965~1968年任副教授,1968年任教授。与他这段时间在学术上的突飞猛进相应,他的家庭生活也蒸蒸日上,大女儿艾莉森、二女儿劳伦、儿子戴维分别于1960年、1962年和1963年出生。
邓迪斯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42年,是伯克利著名的“笑话教授”,吸引崇拜者无数,直至2005年3月30日下午,因突发心脏病,倒在研究生研讨会的课堂上。
邓迪斯的民俗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20年。这是邓迪斯成果最为丰富、最有价值的时期,邓迪斯的民俗学研究框架以及主要民俗学主张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
中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20年。这一时期邓迪斯集中关注对具体的民俗事项的精神分析。
晚期:21世纪初的5年,即邓迪斯生命的最后5年。这一时期以邓迪斯2004年在美国民俗学年会上演讲的《二十一世纪的民俗学》和2005年编著的《民俗: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概念》为代表,这些成果既可以说是邓迪斯对自己一生民俗学研究的回顾,也可以说是邓迪斯对美国民俗学、世界民俗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邓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阿兰·邓迪斯民俗学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