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徐贲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目录
增订版序言 好社会需要社会正义和人的尊严
前言
绪论 从公共生活看全球正义和公民群体认同
第一部分 全球化和全球正义
第一章 全球化、现代性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
第三章 全球化中的市场和民主
第四章 全球化中的国家合法性和公民权利
第二部分 社会正义和国族认同
第五章 正义和社会之善
第六章 分配正义和群体认可
第七章 从惩罚到权利的法律正义
第八章 正义、非正义战争和群体认同分歧
第三部分 全球化中的公众和公共生活
第九章 传媒公众和公共事件参与
第十章 公民新闻、公众和公共政治
第十一章 承诺、信任和制度秩序
第十二章 保护弱者、道德习俗和公共生活
第十三章 正派社会和学习认同
第四部分 全球化中的群体生活和公民社会
第十四章 博物馆和民族国家
第十五章 物品文化和日常生活秩序
第十六章 文物收藏和怀旧的大众文化
第十七章 公民社会和新全球伦理秩序
第十八章 全球化、公民国家和全球治理
注释
增订版序言
好社会需要社会正义和人的尊严
比起十年前我开始写作这本书的时候,今天正义和尊严问题已经在中国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十年前,正义和尊严主要还是学院知识分子的“文化研究”问题,今天已经逐渐扩展和转化成为一般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就我本人而言,在这十年间基本没有改变的是,我在思考正义问题时所运用的一个判断价值(当然不是唯一价值)仍然是尊严,也就是我在原版“前言”里说的,不仅是个人的尊严,而且也是每个公民在群体公共生活的尊严。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正义”问题讨论,运用的大多数是“公正”这个说法,涉及的主要是分配正义问题,例如在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那种“掌勺者私分大锅饭”或“掌勺者私占大饭锅”的不公正现象。今天,谈到正义问题时,用“公正”这个说法的还是比较多,此外也有用“公义”这个说法的。近些年来,中国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忧虑和不满。一方面,政府权力扩张,国企尤其央企独大,公费消费嚣张,官员腐败猖獗。另一方面,农村强征强拆肆虐,城市房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贫富差距悬殊,弱者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各种矛盾激化。这些有的是公正或公义的问题,有的则不完全是公正或公义的问题,而更是与人的尊严联系在一起的正义问题。
从概念和对具体社会问题的实际所指来看,正义与公正和公义有联系,但并不能等同为公正和公义。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政治文献和文件在涉及人的尊严与正义的关系时,也都是用与“公正”或“公义”有所区别的“正义”来表述的。我在本书中使用的是这个比较特定意义上的正义,而不是一般用作公正或公义的,缺乏明确意义的“正义”。为了了解什么是这个特别与人的尊严联系在一起的正义,不妨先看看什么是公正和公义。
一、公正和公义
公正(fairness)是一种比较直觉的关于公平的意识或认识,我们可以教育年龄很小的孩子学习公正,但还无法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正义。公正的词义可以从一个比较浅易开始,逐渐提升层次,进而涵盖正义在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具体方面,因此,“公正”也常常在政治的意义上代替更为注重哲学意义的“正义”概念,用来指法律的公平和公正,以平等和团结为宗旨的社会公义或社会正义,决定公共政策或解决不同意见争端的程序公正,人际间相互尊重的公正对待,考虑周全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对任何人都不歧视和不羞辱,一视同仁地尊重每个人的权利、财产、人格和尊严,等等。所有这些也都可以成为小学和中学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内容,尽管对这个年龄层的学生来说,正义仍然是一个不易把握和理解的概念。公正的概念比较贴近人们的经验感觉,也较少思辨色彩,因此,在中国的公众和公民启蒙中,公正是一个比正义更为有效的用语。但是,在比较学术的对正义问题的讨论中,则不宜把正义简单地等同为公正。
一般的公民启蒙起点并不需要太高,这和学童的道德启蒙教育是同一个道理。在古希腊语里,“教育”一词由“孩子”一词衍生而来,教育,尤其是那种塑造高尚品格和美好心灵的教育,最初指的不是成人教育,而是儿童教育。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游戏”(paizo)一词也有亲缘关系,儿童在游戏中所受的教育是生动而具体的,但也有严肃的一面。美国小学里孩子们玩的“分蛋糕”就是这样一种关于“公正”的教育游戏。游戏时推选一个孩子来切蛋糕,然后分给其他孩子。分蛋糕时,切蛋糕的不能自己先拿第一块,这是游戏规则。切蛋糕和分蛋糕游戏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公正的基本道理。公正不只是每个人得到大小一样的一块蛋糕(一般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如分配的规则和程序,包括可以由谁来分,不可以由谁来分,如何决定由谁来切、由谁来主持让参加者取自己一份的顺序,等等。这样的幼儿教育讲的其实就是“掌勺者不能私分大锅饭”或“掌勺者不能私占大饭锅”的道理,不幸的是,这样的道理在中国居然还不得不是成年公众的启蒙教育内容。
年龄很小的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对弟弟妹妹“偏心”,或者也会对老师的某些行为觉得“不公平”。他们的感觉未必正确,理由也未必合适,但却有某种让他们可以自觉感知的公平意识。这种直觉感知是从哪里来的呢?公正的直觉性让科学家怀疑公正是不是人类的一种近乎动物本能的自然本性。他们试图用实验来揭示公正是人类的一种与进化心理有关的“基本需要”,就像吃饭和繁殖后代的需要一样自然。2008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在对鼠的试验中发现,“公正在大脑中的触发部位与对食物反应的部位是相同的。……这项试验结果与受到公正对待是一种基本需要的观点是一致的”。
1
2003年艾默里大学教授莎拉·布洛斯兰(Sarah Brosnan)和弗朗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对卷尾猴的经典试验更似乎证明,不只人类,其他合作型的动物也有某种与公正有关的意识,这种意识被称为“讨厌不公平”(inequity aversion),表明可能并不只是人类才讨厌不公平。这项已经成为经典的实验是这样的,研究员要求两只卷尾猴做同一件简单工作,完成后给予奖赏。当两只卷尾猴得到同样的奖品(黄瓜),大家都满足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