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德〕康 德 著
何 兆 武 译
商 务 印 书 馆
2011年·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ISBN 7-100-03319-5
Ⅰ.论… Ⅱ.①康…②何… Ⅲ.美感—研究 Ⅳ.B83-0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1)第030742号
所有权利保留。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
LÙN Y
UM
IG
N HÉ ChÓNGG
OG
N
论 优 美 感 和 崇 高 感
〔德〕康 德 著
何 兆 武 译
商 务 印 书 馆 出 版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 邮政编码100710)
商 务 印 书 馆 发 行
河北三河市艺苑印刷厂印刷
ISBN 978-7-100-03319-0
2001年11月第1版 开本850×1168 1/32
2011年4月第7次印刷 印张3 1/8
定价:7.00元
Ⅰ. Kant
BEOBACHTUNGEN ÜBER DAS GEFÜHL
DES SCHÖNEN UND ERHABENE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hrsg.von der Preuβ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Bd.Ⅱ,S.205—256
Berlin,G. Reimer,1905—1936
据德国柏林普鲁士科学院版《康德全集》卷2第205—256页译出
译 序
(一)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于1763年撰写的一篇长文,次年在哥尼斯堡作为单行本出版,题名为《对优美感与崇高感的考察》。
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康德是以这样一种形象呈现的:他是一位鼎鼎大名的哲学家,但同时也是一位枯涩的、刻板的纯哲学家。他一生足迹从未出过他的故乡哥尼斯堡
(1)
,生活有点古怪,没有任何嗜好,终生未婚,甚至也从没有恋爱过。每天、每月、每年都过着一成不变的刻板生活,以至于邻居们都以他每天固定的散步时间来校对自己的钟表。他的哲学也是枯燥无味的,文风沉闷而冗长,《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大概除了少数专业者以外,一般读者很少有人通读完了的。阿·赫胥黎(Aldous Huxley)曾有一篇谈旅行的散文,说到出门旅行的人的行囊里,每每总要带上两本书以供旅途消遣,有人就选有这部《纯粹理性批判》,但是直到旅行归来,实际上连第一页也没有看完
(2)
,似乎颇有点讥讽意味。这部书中文有两种译本,即胡仁源译本和蓝公武译本。这两部译本中国读者读起来简直有如天书,比康德的原文还难懂
(3)
。而恰好这本书是大学里读康德哲学的第一本必读书。30年代初,何其芳在北大哲学系做学生时,就曾有“康德是个没趣的人”之叹,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中国读者所一直因袭的看法。不但一般读者,就连哲学专业者大抵也只读他的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或者也还有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所以得出以上的印象也就不足为奇。
我时常想,假如我们能从另一条途径去读康德,先读(或者哪怕是后读)他的第三批判,即代表他晚年力图打通天人之际的《判断力批判》以及所谓的第四批判即《历史理性批判》,再加上某些前批判时期的作品——当然,首先是这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也许还有《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以及《一个通灵者的梦》,那么我们大概就会看到另一个较有趣味的康德,而且也会更近于康德这个人和这位哲学家的真实面貌。批判哲学就像是一部哲学的《神曲》,它要带着你遍游天、地、人三界,第一批判带你游现象世界;第二批判带你游本体世界;最后第三批判则是由哲学的碧德丽采(Beatrice)——美——把你带上了九重天。哲学虽然囊括三界,但是只有“无上天”(Empyrean paradise)才是统合三界的最后归宿。
赫尔德(Herder)是康德的学生,两人后来虽然在历史哲学问题上意见相左,并有龃龉,但赫尔德对《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一书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写道:
“康德整个是一个社会观察家,整个是一个完美的哲学家。……人和人性之中的伟大和美丽、两性的气质和动机、德行,以及还有民族性,——这些就是他的世界,他非常之精密地注意到了细微的阴影,非常之精密地分析了最为隐蔽的动机,并且非常之精密地勾画出了许多细微的遐想,——他整个就是人道之优美而崇高的哲学家。在这种人性哲学上,他是一位德国的沙夫斯柏里”。
(4)
这是赫尔德对此书的总结和评价,但同时也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看法。书中所展现的这位哲人,并不是一个枯涩无味的逻辑学家,单纯在进行概念的推导,而是对人性的丰富多彩(及其不足)充满着敏锐的感觉,而又是那么地细腻入微。这一点对于了解康德的全部思想理论,是至关重要的。此书虽不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其中并不乏深刻的哲学思想。康德的哲学,——和那些仅只根据《纯粹理性批判》来构想康德的人们的印象相反,——乃是从大量的科学知识和对人生的灵心善感之中所概括、所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一个理论体系。这位宣扬“最高指令”(Kategorische Imperative)的人,并不是一个对生命的情操和感受茫然无知或无动于衷的人。把这些和他的三大批判联系起来看,我们庶几可以接触到他思想中一脉相承的线索,否则我们对他批判哲学的理解就难免是片面的。本书中所已经流露端倪的一些提法,如天人之际、道德的至高无上且又日新又新、事物的流变不居但其中又有其普遍有效的成分等等,可供我们和后来的批判体系相参照;这样,我们对他的全部思想发展的历程就可以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二)
1790年的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是奠定近代美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当代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们,有些人每好谈天人合一乃是中国思想的特征。其实这是一种无征不信、似是而非之说。因为古今中外一切哲学讲到最后,没有一家不是指向天人合一的,宇宙和人生最后终究是要打成一片的,天道、人道终究不可能不是一以贯之的。也可以说,凡不如此的,就不是哲学。问题只在于每个人各有其不同的讲法,这就成为了不同的哲学。康德毕生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