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俗学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西方民俗学史
作者:孟慧英 著
设计:姚成号
ISBN:7-5004-5794-4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字数:620千字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目录
序言
一 民俗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二 关于民俗学的认识
三 民俗学对于人类学的直接借鉴
四 交叉学科的发展
五 写作本书的目的
第一章 欧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与民俗学的兴起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及其对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
第二节 民族主义思想与民俗学的兴起
第三节 芬兰的民族主义运动与《卡勒瓦拉》
第四节 兴起阶段的民俗学特点
第二章 进化论的民俗研究
第一节 人类学的兴起
第二节 原始人的理性——文化起源论
第三节 遗留物理论
第四节 文化的进步
第五节 进化理论的特点
第三章 比较语言学派的民俗研究及安德鲁·兰格对该派的批评
第一节 比较语言学派与民俗研究
第二节 麦克斯·缪勒比较语言学的宗教研究
第三节 人类对“无限”的领悟能力和这种能力的演进
第四节 麦克斯·缪勒论神话
第五节 安德鲁·兰格对麦克斯·缪勒的批评
第四章 民俗研究中的传播学派
第一节 文化圈学说与文化中心论
第二节 博厄斯的民俗研究
第三节 芬兰历史-地理学派
第五章 仪式与神话
第一节 巫术先行论
第二节 弗雷泽论巫术的性质、原则与分类
第三节 从巫师到国王——神权的产生
第四节 《金枝》——神话与习俗
第五节 神话-仪式学派
第六章 作为社会事实的民俗
第一节 杜尔干论述的社会事实
第二节 杜尔干论宗教与图腾崇拜
第三节 莫斯的理论贡献
第四节 原始思维与神话
第七章 作为人类生活之手段的民俗
第一节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有机整体观
第二节 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理论
第三节 布朗理论方法中的习俗与宗教
第四节 布朗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第五节 语境中的民俗
第八章 文化人格学派的民俗观
第一节 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 本尼迪克特和她的《文化模式》
第三节 斯皮罗和他的《文化与人性》
第四节 民间讲述者
第五节 从不同民族史诗中寻找全球性的史诗解释
第九章 进化科学理解的民俗
第一节 新进化论的兴起
第二节 怀特与他的《文化的科学》
第三节 文化与进化
第四节 神话与进化
第五节 口头语言与书写文字
第六节 民俗学对口头艺术传统的分类
第十章 探索心灵的永恒结构
第一节 接近心灵“永恒结构”的语言学
第二节 野性的思维
第三节 结构主义神话研究
第四节 俄国形式主义与普洛普的故事形态研究
第五节 民俗叙事研究
第十一章 解释民俗的意义
第一节 解释是历史中的活动
第二节 格尔兹和他的《文化的解释》
第三节 理解口头传统
第十二章 民俗的象征研究
第一节 利奇论节日与仪式的象征
第二节 特纳的动态象征分析
第三节 尼达姆论象征与分类
第四节 西伯利亚萨满教的宇宙象征
序言
什么是民俗学?为何许多学科(像社会学、文学、艺术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都研究民俗而不说自己是民俗学?民俗学领域的初学者不免发出这样的疑问。即使是民俗学专门学者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当然,他们的思索要深入得多。本书作者也是在这种疑问的引导下开始探讨的,为解开疑惑,笔者必须面对如下问题。
一 民俗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人们常常通过被研究对象的材料性质和探讨这些材料所涉及的理论类型来确定一个学术领域的界限。一般认为,民俗学所研究的材料是那些拥有传统意义的观念、行为以及在观念和行为之间体现的因果逻辑关系。有些民俗学者并不关注所有的传统,他们只专注于那些表达的(艺术的)传统;有些民俗学者将民间生活划定为主要的研究领域,他们重视农村的、前工业的、非主流的、非精英的、保守的(过去的、古老时代的)、地方的或民族的传统文化。
民俗研究所涉及的理论类型要比它所研究的对象复杂得多,它呈现出一种合流或综合状态。人类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传播学等等理论都把民俗学当作与自己相关的一个领域,它们所提供的观察和研究合入民俗研究的溪流。同时也很少有民俗学家把自己局限在惟一的理论类型之中。因此,没有一个特别单纯的民俗学理论,没有哪个理论惟被民俗学家所特殊采用。民俗理论源自于,或至少密切地联系到一系列其他领域(像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批评、心理学和历史学等)的理论发展。
钟敬文前辈在《外国民俗文化研究名著译丛》总序中强调了民俗学需要多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他说: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仅用一种理论去研究,都是不够的,应该提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在民俗的对象上,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文艺学等,都表现了共同的兴趣,不同学科在各自领域内都取得了成果,有的还取得了理论和方法上的重要突破,带动了整个下层文化研究思潮的发展。
[1]
在对民众及其生活领域的广泛研究中,民俗学只是其中的一支,其他一系列领域的学者也进行着许多类似的努力。民俗学者一直在寻求建立一种一般的、统一的理论架构,但在许多民俗学著作中,关于研究对象的思考并没有展示出学科自身理论方面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民俗学家常常借助其他学科理论来形成各种各样的民俗理论群,很少把自己局限在单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由于人类学总是在更全面、完整的角度和方向上构造出理论框架,所以民俗学对它的借鉴更为频繁和普遍。
二 关于民俗学的认识
关于民俗学,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学者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目前为止我们还难以得到有关这个定义的统一见解。从历史上看,在英语中“民俗学”这个词只比“文化”这个词约早20年,“文化”一词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已按人类学家所使用的含义而被接受了,然而,对“民俗”的争论一直在延续,民俗学家们仍在讨论它的含义。
[2]
当我们追述民俗学从流行的术语发展为一门国际性人文学科的历史中,都会来到这个起点:1846年。这一年英国学者W.J.汤姆斯(W.J.Thoms)创造了一个盎格鲁-撒克逊的词Folklore,我们译作“民俗学”。汤姆斯是在给《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信中提到了Folklore这个概念的,Folklore如果直译,应该译作“民众的知识”。他认为用民众的知识来代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西方民俗学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