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天下秩序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被误读的天下秩序/李扬帆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
ISBN 978-7-301-26592-5
Ⅰ.①被… Ⅱ.①李… Ⅲ.①国际关系—研究 Ⅳ. ①D8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87397号
书 名
被误读的天下秩序
Bei Wudu de Tianxia Zhixu
著作责任者
李扬帆 主编
责任编辑
张盈盈
标准书号
ISBN 978-7-301-26592-5
出版发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
网 址
http://www.pup.cn 新浪微博: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子信箱
zpup@pup. cn
电 话
邮购部62752015 发行部62750672 编辑部62753121
印刷者
经销者
新华书店
650毫米× 980毫米 16开本 16.5印张 234千字
2016年3月第1版 2016年3月第1次印刷
定 价
40.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信箱:fd@pup.pku.edu.cn
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出版部联系,电话:010-62756370
序 言
多年以前,我看到了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话:“吾侪当此艰难时势,所学不为所用,亦不合西学之潮。果欲为谋生计,可于学问之外另谋一他图,或经商,或实业,而切不可以学问做谋生晋升之道,如此则害学术之根底,弊莫大焉。”出处已不可考,但是我一字不落地记在心里。中国对外关系思想的研究不属于显学,中国外交战略研究才是显学。这注定了我的寂寞。
并且,从学科分类上而言,我的研究既不会被主流国际政治和外交学认同,也不会被主流历史学所认同。但是,我仍然盘桓于心灵的故乡,那个最初吸引我走向学问研究的兴趣点:中国问题。
基本上,我把中国当成一个研究的对象,一个存在问题的对象。我并不关心这种研究是否具有现实价值,我只关心它是否具有学术价值。从逻辑上而言,中国当代和未来在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我们是谁——深深根植于传统世界观的崩溃和近世中国身份的迷失。因此,对中国近世身份认同和世界观的研究,会自然与当代和未来的重要问题产生内在的关联性。
所谓学问,只存在于无邪之思中。凡思有邪者,均非真学问。比如,世间有淫人,因而才有所谓淫书。金圣叹评点《西厢记》有载:“《西厢记》断断不是淫书,断断是妙文,今后若有人说是妙文,有人说是淫书,圣叹都不与做理会。文者见之谓之文,淫者见之谓之淫耳。”
[1]
比如,世间有邪人,因而认为马基雅维利是只讲霸权霸术的大恶人一个,其实现实主义思想的研究者本身并不必然是个恶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书也好,历史也罢,读者的品性是做出评判的关键。惜乎观者多为《皇帝的新装》中之看客,而少有那个直言无邪的小童。
历史研究是直言无邪的基础。但是说出历史真相仍然冒着一定的风险,比如误解。我当然害怕被误解。康德也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说:我不怕别人证明错误,但怕被人误解。于我心有戚戚焉。
近世中国那些事、那些人,因与现世相隔不远,故越发难以定论。难以定论的根源在于我们心中的邪气。比如对曾国藩君,我对他的理解就是八个字——内修黄老,外示儒术,他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而已。汉斯·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开宗明义即强调政治现实主义的六原则,其中第四条和第五条专门强调了道德不应该作为政治行为的标准。他认为:“政治家必须考虑国家利益,视其为多种权力中的一个。而大众的头脑,不了解政治家思想中的细微差别,多半关注的是绝对的善或绝对的恶这类单纯的道德和法律原则。”
[2]
这有助于我们合理评价历史上政治人物的行为。
依利益决定的权力的确是政治的核心,然而,中国问题仍然有其特殊性。近世中国面临的文化存续的问题是西方学者并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中体西用论是中国文化人最后的堡垒,李鸿章、张之洞摆脱不了这个宿命,陈寅恪也摆脱不了。当然,今日和往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都无法摆脱这种纠结。原因即在于中国本是一个文化自足体。
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并不在其民主革命,却在于对明清易代的遗留问题做出了完满的解答,似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多民族共和的国家体制构建问题,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集体认同。这是晚清对晚明作出的跨越时空的回应,是辛亥革命民族认同诉求的巧妙转轨。孙中山在祭奠明太祖朱元璋时直呼“我高皇帝”“我太祖”。为反满为汉而忘记了朱元璋的专制和暴戾,是为辛亥革命的集体无意识。他们真的具有现代民主思想吗?换言之,他们真的构建了一个现代国家吗?
长期以来,居住在这块热土上的人折腾了几千年,几次建立了庞大的统一帝国,直至民国,我们的原乡却没有固定的国名,只有朝代名,这种现象很有魔幻味道。这么宏大的历史现象,我们又怎能漠视?
我曾站在虎门炮台的一排清兵营房前沉思,心想170年前的年轻海岸守备队员就从这个门出来,一出来就被炸死了,他们根本没有还击的能力,因为他们的炮弹打不着移动的英军舰船。当时清兵最大的八千斤大炮的射程封锁不了整个水道,而英军的炮比清军的炮打得更远更准。这个炮台的守军大概有一千多人,加上关天培,最后全都战死了。他们再也没有能够活着回去见自己的家人。何其悲壮。
这种移情(empathy)式的在场感一直贯穿我对中国近世历史的研究。枯燥的文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事件。我不避讳这样一种浓烈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我假设自己介入历史,但又将历史作为客观的对象。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Raymond Aron)认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应该是“介入的旁观者”,萨特给他的评语是:“阿隆属于那种同火热的历史运动似乎总保持着一段历史的距离的人。”这话特别能准确表明我对自己的定位。现在知识界流行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的讨论,早在五十多年前阿隆在其耸人听闻的《知识分子的鸦片》中,就为对知识分子的定位做出了解释,他说:“笼统地说,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被误读的天下秩序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