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看的国学常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7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文前插图
[代序]为什么要读国学
经典常谈
序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说儒
一“儒”的三种含义
二 儒的来历
三 儒的生活
四 孔子的应运而生
五 孔子对儒的改造
六 儒与道、墨
说佛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
艺海泛舟
浅谈国画
浅谈书法
浅谈篆刻
文前插图
《步辇图》(宋摹本)(局部),[唐]阎立本绘。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伏生授经图》,[唐]王维绘。绢本,设色。纵25.4厘米,横44.7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红衣罗汉图》,[元]赵孟頫绘。纸本,设色。纵26厘米,横5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落霞孤鹜图》,[明]唐寅绘。绢本,水墨。纵189.1厘米,横105.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明皇幸蜀图》,[唐]李昭道绘。绢本,设色。纵55.9厘米,横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林亭子图》,[清]朱耷(八大山人)绘。纸本,水墨。纵160.6厘米,横7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潇湘奇观图》,[宋]米友仁绘。纸本,水墨。纵19.8厘米,横2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云峦水村图》,[清]邹喆绘。纸本,设色。纵154.2厘米,横47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代序]为什么要读国学
梁启超
我想,一个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中国人,对于本国极重要的几部书籍,内中关于学术思想者若干种,关于历史者若干种,关于文学者若干种,最少总应该读过一遍。但是,生当今日而读古书,头一件,苦于引不起兴味来;第二件,苦于没有许多时间向浩如烟海的书丛中埋头钻研;第三件,就令耐烦费时日勉强读去,也苦难得其要领。因此,学生们并不是不愿意读中国书,结果还是不读拉倒。
想救济这种缺点,像“要籍解题”或“要籍读法”一类书,不能不谓为适应于时代迫切的要求。我这几篇虽然没有做得好,但总算在这条路上想替青年们添一点趣味,省一点气力。我希望国内通学君子多做这类的作品,尤其希望能将我所做的加以是正。例如钱先生新近在《清华周刊》发表的《论语解题及其读法》之类。同时我也要鞭策自己在较近期内对于别的要籍,能再做些与此同类的工作。
诸君对于中国旧书,不可因“无用”或“难读”这两个观念,便废止不读。有用、无用的标准本来很难确定。何以见得横文书都有用,线装书都无用?依我看,著述有带时代性的,有不带时代性的。不带时代性的书,无论何时都有用。旧书里头属于此类者确不少。
至于难读、易读的问题呢,不错,未经整理之书确是难读,读起来没有兴味或不得要领,像是枉费我们的时光。但是,从别方面看,读这类书,要自己用刻苦工夫,披荆斩棘,寻出一条路来。因此可以磨练自己的读书能力,比专吃现成饭的得益较多。
所以我希望好学的青年们最好找一两部自己认为难读的书,偏要拼命一读,而且应用最新的方法去读它。读通之后,所得益处,在本书以内的不算,在本书以外的还多着哩。
(本文原为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书自序,标题系编者所加。有删节。)
经典常谈
朱自清
序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做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1]编撰者的本心了。
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给大家看的国学常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