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4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高尔基
① 1891年,年轻时的高尔基
② 1900年,高尔基和托尔斯泰的合影
③ 1920年,高尔基和列宁的合影

译序

高尔基(1868—1936)的自传三部曲《童年》
(1)

《在人间》
(2)

《我的大学》
(3)

,可以说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难能可贵的纪实性系列小说,它真实详尽地记述了作者二十岁以前的坎坷经历,点点滴滴,连缀成篇,读来朴实无华,感人至深。但就三部曲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广阔艺术视野而言,它又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体作品所涵盖得了的。作者在描述自己生活的同时,鲜明地描绘出了俄国人民生活中整个一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人的生活特点。
这种体裁的作品在俄国文学中并不鲜见,C.T.阿克萨科夫、Л.H.托尔斯泰等先辈作家都曾经写过。但一般来说,他们的作品社会视野都比较狭窄,叙事往往只围绕主人公一个人展开,而且描写的对象也大都限于贵族。
高尔基的着眼点则不同,他几乎包揽了旧俄国的各个阶层,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底层”人民。首先是写他自己,写他在各方面都格格不入的外公家的生活,继而写他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打工,与人们的种种磕碰与切身感受。
阿列克谢的童年生活是短暂的。母亲死后,破了产的外公将他逐出家门。他投身社会,来到所谓“人间”。作家详细而生动地向我们勾勒出还是个孩子的阿列克谢的生活历程:先是在鞋店里“打杂”,后来又在亲戚家的制图作坊里当“学徒”,在轮船上帮厨,再后来又开始“攻读”自己的所谓“大学”——参加喀山地下革命小组活动,阅读地下读物,和所谓“生活导师们”交往,甚至还认识了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费多谢耶夫。“人间”的生活让阿列克谢从一个稚气未消的孩子慢慢成熟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界定和分析一部自传体作品,恐怕首先应该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看作品的基本生活素材来源;二是要看作者本人写作的主观思想出发点和作品所达到的客观效果。
阿克萨科夫生长在俄国农奴制下的贵族世家,他笔下的童年生活脱不开他的历史环境,他的记述充满着对贵族生活的留恋与痴迷,他对自己童年时仆人们如何侍候他、呵护他,讲起来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对一去不复返的往昔的怀念。
列夫·托尔斯泰写自传三部曲的时候,正是19世纪50年代,当时他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思想已经成熟。他对自己因出身贵族而在社会中所享有的特权地位已经相当不满,而且在自传三部曲中对一切妨碍个性发展和精神自由的贵族旧礼教已多有批判。但他也只是批判批判而已。毕竟他和阿克萨科夫都出身贵族,其立场虽有明显的不同,但这种不同也只是相对而言。他们回想起“幸福的童年”时心里仍不免乐滋滋的。虽然托尔斯泰后来对贵族阶级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19世纪末他甚至说:“我现在感到极大的痛苦,因为我想起了我过去过的卑鄙的生活,这些回忆使我于心不安,使我很难再这样生活下去。”毋庸讳言,托尔斯泰也说过自己的童年是“美好的”,那只不过是和他后来涉足贵族生活圈子后的“放荡生活”相比较而言,他对自己过去的贵族生活方式,应该说,还是持严厉批判态度的。
高尔基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的童年是不堪回首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只是“野蛮的俄国生活中的种种劣迹”。因此,他写三部曲时的思想起点就比较高,他是把自己对过去的回忆当作劳苦大众在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斗争时的切身体会和教训来写的。他想表明,他之所以反对沙皇统治,反对地主资产阶级及俄国的社会、经济、道德制度,完全是现实生活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他来自社会底层,生活在他们中间,长期和人民同生活、共呼吸。这也正是劳动者一直视高尔基为自己人、一直喜爱他的根本原因所在。
高尔基生活和成长的年代,正是俄国思想活跃、群英荟萃的时代。各种思想家、理论家层出不穷,都在磨砺以须,为当时的俄国把脉、开药方,有甚嚣尘上的斯拉夫派理论和咄咄逼人的西欧派观点,也有边宣传边实践的民粹主义和已经在迅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1861年,沙皇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持其反动统治,被迫宣布放弃农奴制,实行改革,名义上给农民以“自由”,实际上从他们身上搜刮了巨额的“赎金”,同时抢走了他们原先耕作的大批良田,使他们的生活愈加贫困。而资本主义在俄国的迅速发展、资本家的压榨剥削,进一步激起了劳动者的反抗,农民起义,工人罢工,社会矛盾激化,沙皇政府加强了镇压。民粹派动员农民对抗沙皇统治,发起“到民间去”的活动。随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工人阶级日益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19世纪70年代俄国就出现了一些“工人协会”。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国外组建了俄国第一个社会民主党组织“劳动解放社”,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民粹主义。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生动描写了1888年大伙在秘密阅读普列汉诺夫于1884年发表的《我们的意见分歧》一书的情形。
其实,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基本思路,也正是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成长乃至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尔基在三部曲中要打破一般自传体作品的传统概念,不把人物描写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而是在不同程度上着眼于俄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了。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应该说,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实际上,它不仅是作者二十岁前的生活传记,也是俄罗斯人民在一定历史发展条件下的生活纪实,其意义绝对非同寻常。

高尔基是在1893年萌发写作自传三部曲的构思的,当时起的名字是《使我心灵蒙受创伤的事实和思绪》,但也许由于其他事情的耽误,或者因为考虑得还不够成熟,写了几个片断便搁下了。十多年后,当高尔基重又构思这部作品的时候,物换星移,时过境迁,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
1907年,高尔基去伦敦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时,又见到了列宁。两年未见,这次相遇双方分外高兴,无奈会议日程太紧,无暇坐下来长谈。列宁答应高尔基,等大会结束后,他一定去卡普里
(4)

看望他。
列宁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他们一起出海钓鱼,参观博物馆,两人海阔天空,无所不谈。高尔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父亲、外公、外婆,伏尔加河和自己的流浪生活……列宁兴致勃勃地听着 ............

书籍插图:
书籍《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 插图1
书籍《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