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5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序言
致谢
引言
第一章 新世界和旧世界
第二章 关联的世界
第三章 月上世界
第四章 月下世界
第五章 小宇宙和生命世界
第六章 科学世界的建立
尾声
索引
序言
吴国盛
自柯瓦雷创造“科学革命”这个概念以概括16、17世纪欧洲思想所发生的激进变革以来,它成了科学史家们最热切关注的中心话题。围绕这个话题,70年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编史纲领、数以百计的专门著作和几代优秀的科学史家。事实上,正是这个主题培育并造就了科学史学科的独特范式。我们或许可以说,时至今日,一个不深入了解“科学革命”的科学史家,不是一个合格的科学史家;一个科学史的入门初学者,最好是先读关于“科学革命”的著作。
然而,“科学革命”主题已经严重发散,正像本书作者在引言中所说:“如果问10位科学史家科学革命的实质、时间段和影响是什么,你可能会得到15种回答。”甚至,像夏平这样的科学史家根本否认存在什么“科学革命”。在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下,对专业科学史家来说,应该去比较各家的观点和论据,去研究关于科学革命的种种编史学;而对初学者来说,则需要一本权威性的综合著作,总结各方观点的合理之处,讲述一个主题鲜明的历史故事。所幸的是,本书就是这样的著作。
作者劳伦斯·普林西比(Lawrence Principe)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科学技术史系和化学系双聘讲席教授,1983年毕业于特拉华大学,获化学和文科双学士学位,1988年获印第安纳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化学系任教,1996年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史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近代早期化学史,特别是炼金术与化学的关系史。普林西比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职业科学史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很擅长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条理分明地讲述历史。他曾获得卡内基基金会、邓普顿基金会以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多次颁发的教学大奖。美国教学公司(The Teaching Company)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组织全美名师录制“名课”(The Great Courses),其中的“从古代到1700年的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Antiquity to 1700)即由普林西比讲授。
按照天界、地界、生命界、人工界的顺序,本书既讨论了天文学——力学——物理学这个科学革命叙事的传统线索,也讨论了占星术——炼金术——赫尔墨斯主义等化学论的叙事线索,还把解剖学——医学——植物和动物博物学也纳入科学革命的范畴中。这种种线索的并存并没有损害全书鲜明的主题。作者把科学革命时期(大约从1500——1700年)通过错综复杂的连续渐变造成的最大断裂总结为,一个处处关联的、充满意义的、隐含神圣设计和无声隐喻的世界被彻底瓦解,具有宽广视野和多面经验的自然哲学家,被专业化、分科化的技术科学家所取代。革命之前的“关联宇宙论”一直或多或少地存在于革命的全过程中,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开普勒、玻意耳、牛顿等人始终坚持认识自然就是认识上帝,自然哲学是神学的分支,宗教才是研究自然的原动力;为什么牛顿会热衷于研究炼金术和圣经年代学,并且相信摩西等古代哲人早就知道万有引力定律;为什么第谷在天堡里同时进行天文观测和炼金术(他称之为“地界天文学”)的工作。甚至机械自然观的出现,也应该从“关联宇宙论”与人类日益增加的技术能力的共同背景下加以理解。
以寥寥数万字的篇幅,把近几十年发掘出来的如此之多的线索组织起来,并且提炼出鲜明的科学革命形象,这是本书的最大长处和特色。我相信,多年来深受实证主义及辉格式科学史影响的中国读者,读读本书,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致谢
感谢一些朋友和同事阅读了本书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并且提出了批评,还有人与我讨论了如何才能把科学革命压缩成如此简洁的形式,特别是帕特里克·J.博纳、H.弗洛里斯·科恩、K.D.孔茨、玛格丽特·J.奥斯勒、吉安娜·波马塔、玛丽亚·波图翁多、迈克尔·尚克和詹姆斯·弗尔克尔。还要感谢为本书提供图片的人,他们是:化学遗产基金会的詹姆斯·弗尔克尔;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谢里登图书馆特藏部的厄尔·黑文斯及其同事们;康奈尔大学克罗赫图书馆珍本手稿特藏部的大卫·W.科森及其同事们。
尤其怀念与我的同事和朋友玛吉·奥斯勒[1]的多次交谈。我们边喝单一麦芽苏格兰威士忌,边讨论如何编写近代早期科学史。她的过早离世使世界变得更加贫乏和无趣。谨以此书纪念她。
【注释】
[1] 即玛格丽特·J.奥斯勒。——译注
引言
1664年底,天空中出现了一颗明亮的彗星。西班牙人最先注意到了它,但接下来几周,这颗彗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全欧洲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一天象奇观。在意大利、法国、德国、英格兰、荷兰等地,甚至是欧洲在美洲和亚洲新近占领的殖民地和偏远地区,观测者们都在追踪和记录这颗彗星的运动和变化。一些人做了认真测量,争论着彗星的大小和距离以及在天空中的轨道是直还是曲。一些人用肉眼观察它,另一些人则用刚刚问世60年左右的望远镜之类的仪器进行观测。一些人试图预言它对地球、天气、空气质量、人的健康、人类事务和国家命运的影响。一些人视之为检验新天文学思想的良机,另一些人则视之为神的预兆(不论好坏)。印刷的小册子层出不穷,新的自然现象类期刊杂志刊登了论文和争论,人们在宫廷和学院、咖啡馆和小酒馆讨论它,相距遥远的观察者频繁通信,交换着丰富的思想和数据,编织出超越政治和信仰的交流网络。全欧洲都在注视着这一自然奇观,力图理解它并从中受益。
1664至1665年的这颗彗星仅仅是一个例子,表明17世纪的欧洲人不仅交流密切,而且密切关注他们周围的自然界并与之互动。透过不断改进的望远镜,他们看到了广袤的新世界——意想不到的木星卫星、土星光环和无数新的恒星。透过同样新近发明的显微镜,他们看到了蜜蜂螫针的精细结构、放大到狗的尺寸的跳蚤,发现醋、血液、水和精液中居然还存在着一群从未想到的“微动物”。利用解剖刀,他们揭示出植物、动物和人的内部运作方式;借助火,他们把自然物分解成化学组分,将已知物质结合成新物质;依靠船舶,他们驶向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科学革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