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引言
绪论
第一节 作为学术话语的“神话—古史”
一 理解上古的三种话语
二 “神话—古史”的联袂互补
三 神话与历史
第二节 神话学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一 基于“神话—古史”的中国考古学
二 中华文明起源特性与神话学研究
第一章 文化渊源:“神话”的土壤和引进
第一节 晚明与晚清的西学分类及启示
一 “天”与“神”:晚明的西学认知关键
二 晚清的延续与观念危机
第二节 “神话”的偶现和最初引进
一 “神话”的偶然出现
二 “话”体影响及“神话”特征
三 1897年:“神话”最早被引进
第二章 建构方式:神话—古史的对立交织
第一节 “神话—古史”范式的奠基者:章太炎
一 章太炎的神话观念
二 神话与古史的剥离
三 神话与语言问题
第二节 神话与文明溯源:梁启超和蒋观云的范式开拓
一 梁启超的神话观及诉求
二 蒋观云的神话溯源路径
第三节 “神话—古史”的强化及影响:从夏曾佑到古史辨
一 夏曾佑:“传疑之期”无信史
二 中国与他者:文化错位与嫁接
三 “神话—古史”的对立:古史辨
第三章 认同方式:中国神话学的现代性与民族主义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文化性及现代性纠偏——以鲁迅为讨论中心
一 鲁迅的神话研究诉求
二 超越文学:神话的文化性
三 中国文化的神话性及现代性纠偏
第二节 神话研究与现代性诉求——以周作人为讨论中心
一 从神话比较到文化反思
二 作为最高人文追求的神话
三 在两种现代性之间的方案
第三节 中国神话学建构中的民族主义
一 现代民族主义的两种建构方式
二 神话与民族起源/文明溯源
三 神话与共同信仰:以闻一多的研究为例
四 神话与民族精神建构:以茅盾的研究为例
第四章 “神话—古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第一节 近现代人文学术转型中的证据法嬗变
一 嬗变的土壤:考据学的内在危机与外部冲撞
二 嬗变的内在节奏:新史学与证据法创新
第二节 古史实证的材料拓展及其观念矛盾
一 实证材料的拓展与整合
二 “尊德性”与“道学问”:以王国维为讨论中心
三 疑古与尚古:顾颉刚的观念矛盾
四 在观念与现实诉求之中的“实证”
第三节 神话学视域的合理性及其限度问题
一 被运用或质疑的神话学资源
二 神话学资源的意义及限度
三 神话阐释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尾声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言
从古至今,如何走近与理解上古,如何研究神话与古史,这并非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或其他任何一门学科能单独处理的问题。神话与古史的关系在根本上形塑和制约了今人对传统、历史、文化、价值认同等诸方面的理解。不同时期、不同语境和不同的研究范式,导致上古于时人之意义有本质区别,尤以有无“史”字为分水岭。“古”加上“史”——“古史”,这个称谓宣告着传统的解体与被颠覆。在“古史”的现代研究范式之前,“古”是一种信仰,一个文化共同体的神圣源泉,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先验合法性,是真实的信仰叙事。然而,当把“古”理解为一段起源意义上的普通历史时,势必首先面对那些无法穷究、无法说清、无法辨识客观与真伪的现象与问题。处理这些现象与问题的过程,就是中国“神话”及中国神话学发生,并且参与现代学术建构的过程。不妨说,将上古历史区分为信史和神话,并把神话加以科学性、实证性研究,这是中国20世纪学术史最重要的实践之一。只有神话与古史联袂呈现及其内在话语实现完整统一建构,现代学术的整体转型才能有基石与土壤。
鉴于此,本书将使用“神话—古史”这样的书写形式,旨在强调二者共生互补、一体两面的特殊关系。“神话—古史”的话语系统不仅参与,而且主导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甚至还在“中华民族”和现代性认同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晚清社会及其学术转型开始,神话资源一直形塑着“中国”认同。尽管当时知识界有“孔子纪年”与“黄帝纪年”之争,对“中国”历史应该从何时开始、包含哪些范围等问题各执一词,但是各论派必须共同摒除传统的华夏认同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要将追祖溯源作为实现认同的唯一方法,而追祖溯源的过程就是中国神话学发生并主导完成的过程。从更深一层来看,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诉求往往在其遭遇外来对抗时被聚焦和凸显,比如南宋、晚明莫不如此。然而,内忧外患的晚清还与它们不同,晚清不仅面临外来文明与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冲突,而且有内在的政治认同危机。故此,当时有识之士大都会聚焦“民族”“种族”“神话”等新的词语,希望对内重构一个中华认同体(尽管在对待清朝的正统性上有分野),对外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民族”或“种族”,从而与外来文明分庭抗礼。中国“神话”及中国神话学出现的契机和意义也正在于此。
从上述两个角度出发,中国文化被晚清士人发现并归纳出“神话”这类现象,既源于当时日本的现代国族建构(以及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和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同时也因为“神话—古史”的话语系统,能妥善安置上古文化中那些无法用现代科学观、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话语来统摄和研究的部分。“神话—古史”话语系统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这些新兴学科一起,共同完成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现代认同方案及理论表述模式。“神话—古史”的联袂共生,相辅相成,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中非常重要的面相。遗憾的是,历来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大都关注史学、政治思想方面,忽略甚至遗忘了神话学。
中国神话学曾不断被研究、撰写,这个过程也是“神话”被不断遮蔽、掩盖、边缘化的过程。在古史辨派将“神话”驱逐出“信史”后,史学家仅关注能作为可靠史料的神话材料记载,神话学家似乎也普遍缺少观照总体历史及社会理论的诉求。神话学一直偏安于文艺学、民族学、民间文学的领域,解决业已形成的学科问题。倘若重新考量神话与历史的关系,尤其是回到“神话—古史”这个曾最为核心的学术话语时,如何反思中国神话学,以及站在整体神话学(中西方的融会贯通视角)高度,将当代已取得的神话学资源切入古史研究,找到双方互为激发生长的沟通点、关键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王汎森先生曾说,“这一百多年来,我们对知识的了解、定义、诠释、范围,大多是跟着新式教科书走的,就像突然一阵风吹来,人们的思维世界悄悄转换成教科书或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