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的风景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8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代序:当我们谈日本的时候我们谈什么
落寞的背影
寂灭之美
那时的衣冠
无情成解脱
湮没在人群中的我的脸
人间、间人与间文化
礼貌的芳香
夏之风物诗
岂可食无鱼
达人与职人
缪斯的驻足
漫画脱亚
川柳中的牢愁
此翁白头真可怜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幸福终点站
时间汤中的平田老人
遍路上的情侣
浮世中,一种叫“粹”的表情
逝川·落花·无常
女性的大河剧
外面的世界太无奈
松之恋
如川而逝
大梦谁先觉
最后的武士
浪花节人生
久留米妖魅的画魂
一条运河与一个主妇
无垢的利益
身体的语言
草食男的恋爱经典
幼稚的力量
渡边淳一的幻觉世界
芥川奖中的女孩
村上的祛魅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乡愁”
后记
知日的风景
——日本的历史文化与当下
汪涌豪
復旦大學出版社
代 序
当我们谈日本的时候我们谈什么
记者:
各位文汇网的读者朋友,观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笔会在线”。今天我们节目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汪涌豪教授来和我们聊聊日本。汪教授在《文汇报》上开了好几年的专栏,专栏的名字叫“东邻浮绘”,是关于日本的文化随笔。文章都非常长,给我们讲了很多不为人熟知的日本的历史典故、文化现象,以及他个人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今天非常欢迎汪教授做客我们的节目。
我想问一下汪教授,其实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日本的出版物,包括随笔。您觉得您的专栏在最初设计的时候,是否参考过坊间其他同类的出版物或者作品。
汪涌豪(以下简称汪):
参考过。十多年前,我在日本教书的时候,就关注过当时在日中国人的写作。他们好像分为两拨人,一拨是记者、编辑或教授,比如像李长声、段跃中、毛丹青、杨文凯、朱建荣、莫邦富、叶千荣,等等。其中有一个叫李晓牧的比较特殊,他本来在中国是学舞蹈的,然后从业日本新宿的歌舞伎町一番街,就是进入了风俗圈,然后再从里面出来,写了很多东西,既新鲜又很扎实。但我觉得,这批人当中,李长声先生的写作好像更为持久,见多识广,文笔老到,我比较喜欢。另外一拨就是作家了,像萨苏、张石、林惠子,还有包括我们中文系已故教授蒋孔阳先生的女儿蒋璞。他们也写过不少关于日本文化的东西,有的还结集出版了。日本有好几种华文报纸,限于各种条件限制,在采编两方面都不能使人满意,但有这些人在那里持续地写专栏,或发表相关文章,还是丰富了外来者对日本社会的了解。也正是在这类报纸上,我还看到如董炳月、李兆忠等人在日期间写的一些文章。可惜他们中有的人回国后就不再写了。
就我个人的印象,这些人的写作各有特点,间或也有胜义可采,但整体上说,还不能餍足人心。一是许多人谈得比较表面,尽管他们有的在日本已待了十年、几十年,有的在那儿正式就职,成家立业,甚至已经入籍,不能说他们所知有限,或交游有限。为什么还会这样,我不清楚。再一个就是谈得大多无我,没有把自己放里边。一般来说,对于异文化的观察,应该既有越身事外的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超然和冷峻,同时又能让人看到,或让人在不经意中看到,其之所以作如斯观的用意和理由,但他们没有。我的感觉,许多在日的中国人太认同日本的一切了,也太希望被日本认同了。这造成了他们对日本社会、日本的历史文化,冷静审视较少。有的人,生活的目标就是要和日本人一样,更造成他在观察时,趋同的肯定多了一些,而且是如上所说的流于表面的肯定。这也造成了第三个特点,就是谈得太过隔膜,对真正的日本及其历史文化的了解,我认为是不够深透的。我本来对日本的历史文化了解得也不深透,到今天为止也不能说深透,但他们的文章给了我一个刺激,就是你不能说,你去了解日本的目的,仅仅就是想融入日本,甚至泯然同化到与日本人一样,或者干脆就做成一个日本人。
其实,日本民族是很喜欢谈论自己的国民性的。所以上世纪70年代,就有高桥敷《丑陋的日本人》这样“撞击和刺痛”日本人心灵的著作。再往前推二三十年,则有岸田国是的《畸形的日本人》。并且,他们更希望别人能跳出其狭隘的局限,静观他们的长处或短处,所以对旦普曼的《孤立的大国》、基甫尼的《人是城,我是墙》、霍怀丁的《菊花与棍棒》,还有鲍格尔、威尔克逊、布莱金斯基、克里斯托弗等人的著作,怀有极大的兴趣。本尼迪克特的书就更不用说了,研究者无数。可以说,这个世界,只有日本民族最热衷于写和看“日本人论”这样的著作,这是日本人自己都承认的。所以,他们自然也很重视中国人怎么看日本,他们称这个为“中国的日本观”(当然,他们也写了大量的“日本的中国观”)。记得1943年,就有一个叫鱼返善雄的日本人,编过一本书,叫《中国人的日本观》,里面收录了郁达夫、丰子恺、汪精卫、周作人,还有刘大杰等人的日本观察。拿这些人写的东西与我刚才举的那些人对照,差别还是蛮大的。
记者:
好像还没有进步,还是有所不及。
汪:
是的。因为他们没有这些老辈人物的识断。这些老辈人物虽然在日本生活得也够长久,但始终抱持着一个“闯入者”的身份,从来不想在融入的过程中失去自我。所以,他们更像“盗火者”。早先的中国人,在政治、文化和艺术各领域,都是从两个方向去盗取火种的,一个是向欧美,一个就是向日本。有时是有钱的去欧美,没钱的去日本。所以,他们完全是站在异文化的立场,冷眼旁观,我要学你的长处,克服你的短处。所以第一批去了解日本,投入日本的人,包括中国的政治家也好,中国的学人、知识分子也好,都是怀着这样的心思,这和上世纪80年代初那些想方设法要在日本待下来,然后与日本人完全融合,成为一个言语举止、外在包装上都逼近日本人的人是不一样的。
这让我想起以前汪公纪说过的话。汪公纪写过一本《日本史话》,这个人上世纪20年代留学日本,50年代做过东吴大学和文化大学的教授,他在该书序言里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当今国人,有亲日的,仇日的,恐日的,却唯独缺少知日的。”我的感觉,直到今天,“知日的”还是很少。日本人很乐见中国有“知日派”出现,也很重视培养他们自己的“知华派”。反观我们,持续发展了那么长时间,我感到,中国人这么一拨拨地到日本去,有的回来了,有的没回来,但写出来的东西始终是“日本的天气很好”,“ ............

书籍插图:
书籍《知日的风景》 - 插图1
书籍《知日的风景》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知日的风景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