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密谈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白宫密谈
作 者:【美】亨利·基辛格
译 者:闫 明
出 版 人:董 伟
责任编辑:周海燕
封面设计:水玉银文化
目录
版权信息
引言
第一部分:1973年中东战争
第1章 战略的制定
第2章 周旋于联合国中间
第3章 1973年10月7日
第4章 1973年10月8日
第5章 1973年10月9日
第6章 1973年10月10日
第7章 1973年10月11日
第8章 1973年10月12日
第9章 1973年10月13日
第10章 1973年10月14日
第11章 1973年10月15~16日
第12章 1973年10月17日
第13章 1973年10月18日
第14章 1973年10月19日
第15章 1973年10月20~22日
第16章 1973年10月23~27日
第二部分:越南战争的最后岁月
第17章 战争终结的开端
第18章 西哈努克插曲
第19章 撤离实施
引言
在我一生中,我曾先后在理查德·尼克松、杰拉尔德·福特两位总统手下任职,从最开始1973年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到国务卿,再到1975年福特政府的国务卿。于是,我的秘书也将我在此期间的电话录音整理成文本。在整理工作之初,这些内容并没有得到公开,整理的初衷只是便于我能履行与各方达成的协议和共识,也便于我将这些信息汇集到总统备忘录或其他资料中去。1977年,我将这些文字材料存放在国会图书馆进行保存。1980年,我授权这些文本可以对国务院进行公开。从1997起,这些文本资料开始被国务院档资处进行对外公开,用来展示我国外交政策。2001年,我将我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电话录音文本捐献给了美国国家档案馆,将我作为国务卿期间的电话录音文本捐给了国务院,我希望这样能让这些文本更好地为这两个部门服务。
从这些电话文本信息中,传达出了重大决定生成时决策者的情绪,反应了决策者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的观点和想法。如果通话双方通过电话做出决定,这至少能说明当时情况非常紧急;这些决策很可能也会出现考虑不全的情况—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应该包含各部门、部门间会议的全部记录,以及相关人士与总统通话的内容。尽管如此,这些通话记录却能向人们展示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一幅幅更为精确的画面,特别是在本书描述的事件中更是如此。本书中涉及到的两个事件发展的速度都非常快,每个事件之初都会有一些文字叙述,这些文字叙述还会穿插在通话记录之间。为了保证叙述的连贯性,我还会简要介绍一些部门间会议的内容。
本书将涉及两次危机事件:1973年10月爆发的中东危机和1975年我方从越南战争中的撤军。这两次危机的共同之处在于两次事件都非常紧急,都需要通过电话来解决。其中,鉴于这次中东危机爆发之时,我正身处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所以这次危机的处理需要频繁地借用电话的帮助。战争爆发后,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也要求一种更加非正式的方法介入进来。而在越南地区撤军的最后关头,局面的复杂性更是要求电话沟通介入其中。
本书中两次危机事件爆发之时,正好赶上我方的国内危机。中东战争爆发时正值我们处理水门事件的过程中,事实上,水门事件里两个重要的时刻也都出现在这次中东战争的过程当中。1973年10月6日,就在战争爆发之初,时任总统的尼克松不得不面对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的辞职。战争爆发的第二周,尼克松总统本人也遇到了是否公开水门事件录音带的难题,这也因此导致了“周六晚大屠杀”的发生—司法部部长埃利奥特·理查森辞职、水门事件特别检察官阿奇博尔德·考克斯被解雇。那一天是10月20日,当时我正在莫斯科就中东停火问题与苏联进行谈判。此后不久,尼克松总统便面对了来自参议院的指责。由于受到水门事件的影响,参议院对尼克松启动了弹劾程序。发生了这么多事,时任白宫办公厅主任亚历山大·黑格就成了我和尼克松总统沟通的最好渠道。
在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事件之一恐怕就是美军从越南撤军了。在此次危机中,虽然我国国内各方扮演的角色也是他们之前曾扮演过的,但是真正等到撤离实施时,撤离部队也因为一些事件的发生而发生了变化。而在越南战争的最后一个月里,尽管越南局势并不明朗,但我国国内各方的辩论依然没有停止。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本书的读者而言,这些通话记录只是说话人在危机发生时的想法。因此也可以看到国务院和国防部在一些问题上存在认知差异,存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时任国防部部长的詹姆斯·史勒辛吉和我还是可以取得共识的,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属于不同的部门,行事方法也有差别,在以色列进行空运这个问题上的差别就是最好的例证,本书对此问题也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本书中涉及到的所有时间均为美国东部时间。
第一部分:1973年中东战争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的阿以冲突、阿拉伯温和派与激进派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以及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间的对立。这三大原因尽管起源不同,但却在成长的过程中相互交织,单方面针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都势必会因牵扯到另外两个问题而最终不了了之。
在美国的帮助下,以色列于1948年建国(在此期间,苏联方面也出力不少)。这一举动招致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极度不满,并因此导致了战争的爆发,曾经的停火线—如今的边境线—战火重燃。由于以色列国的建立完全依靠的是军事力量,从成立那一天,这个国家面对的就是一种不被认可、被排斥、被周边国家深恶痛绝的局面。1956年,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岛,欲与运河原持有人英法两国一道攫取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最终,以色列在联合国的干预下,撤回到1947年的分界线,解除西奈半岛的武装,但获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自由航行权(通过红海到达以港口城市埃拉特)。1967年6月,以色列越过停火线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此前,埃及总统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在参考苏联提供的假情报后,宣布封锁埃拉特,并增兵西奈半岛,准备向以色列发动攻击……最终这场战争在六天后结束,以色列攻占了埃及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地区、叙利亚戈兰高地;这些举动使本已挫败的阿拉伯人再度蒙羞。
以色列,这是一个从来都不会安分地守在本国边境线内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白宫密谈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