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命运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1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书名:生存与命运(上、下)
作者:【苏联】瓦.格罗斯曼 著
译者:闫永兴 郑海凌 译
ISBN:9787806570074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年02月
内容提要:
格罗斯曼的《生存与命运》是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经典之作。本书的基本情节框架是震惊世界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从前方到后方,从斯大林格勒到莫斯科,从希特勒的集中营到卢布扬卡监狱,从乌克兰农舍到喀山,凡是有人的地方,作者都演绎了一段段动人心扉的故事。创造了一个宏大而又自然的史诗般的艺术结构,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
=================
一
今天,当新的一个世纪来临之际,面对二十世纪,人们不禁赞叹:那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但是,不能忘记,二十世纪亦是灾魔施虐、战争频仍的世纪。
半个多世纪前的一场惨绝人寰的法西斯战争,以史无前例的规模,令全世界生灵涂炭,社稷丘墟。但经受巨大创伤和痛苦的世界各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击,经历上千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史学家们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一功彪青史、名垂千古的不朽业绩;文学家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动人故事。
一如十九世纪拿破仑的一场侵俄战争,使大文豪托尔斯泰曰后创作出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二十世纪的一场卫国战争,亦使托尔斯泰的后人们在反法西斯战争这片混和着爱与恨、血与泪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战争题材作品,引起千万读者心灵上的强烈震颤和共鸣,亦造就了苏联战争文学的辉煌。
二战后苏联战争文学的辉煌,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这场长达1481天,牺牲2700万人的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心灵创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痛,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业缋,同仇敌忾战胜法西斯的胜利喜悦,苏联每个家庭都曾经历过,都给他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原野犹应厌膏血,风云长遣动心魂”,一部优秀之作就足以打动他们的心扉,引起强烈的反响。
对作家们来说,四年的战争,残酷血腥而富悲壮正义,征战乱离更添酣歌芳菲,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战争能把人投入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去经受生与死、灵与肉的严酷考验。战争中不但有统帅、英雄、勇士,亦会有暴君、昏官、懦夫、逃兵和叛徒。战争中既有平凡枯燥的曰常生活,也有最广阔的舞台,最雄壮的场面和最富智慧的军事谋略、外交斗争、谍海风云。因此,作家若能恰当。把握战争中的各种细节、事件和人物,若能将战争与和平、人性与兽性、宽容与暴戾、爱与恨、生与死、善与恶等诸如此类的永恒主题演绎得像模像样,便可能笔端惊风雷,写出激动人心的作品,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不过,苏联作家中,除了庸才和天才,还有一种不安分者,他们除了追求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寻求新的艺术视点,探索与内容相适应的艺术表现手段外,非要去挖掘人在战争中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力量,去探索战争现象本身所包含的道德内涵和人道主义力量。说白了,就是去做本该由文艺学家、哲学家、军事家、战争史家们来做的事情:探索人面对死亡和屠杀时的复杂心理,探讨战争初期苏军一溃千里的社会历史原因,追究谁该承担战争失利的责任,以及非英雄化、极权主义、社会主义的未来道路等等严肃而敏感的政治问题。
但是,他们似乎忘了,在苏联,在美苏对抗的冷战时代,文艺作品固然离不幵政治,有时却是必须退避三舍的。否则,突然不知哪句话讲错了,什么地方有违政策,立刻会被一群批评家、甚或管意识形态的头头按倒在地,打个皮开肉绽。显然,战争题材作品在官方眼里,不单是部文艺作品,更是弘扬军事爱国主义、以英雄人物教育下一代、防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武器。因此,表面上看,战争文学像是一艘豪华巨轮,可掌舵的并非俄罗斯文人。它不能自由自在游弋在辽阔的文学海洋,却被迫驶入一条狭窄的航道。它亦像是棵碧绿葱茏的参天大树,不过常常会有园丁们来给它修枝,东剪西剪,修得那些不安分者没了脾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行荆棘。但亦有“修”成正果者,他们不追慕虚名浮利,对时髦不趋之若鹜,不看别人的脸色,甚至置身家性命于不顾,以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文化意识来写作,用思辨剖析战争,以理性面对政治,将文学看做人学,终于成就超凡脱俗的战争名篇,寻求到生命、人道、人性的真谛。格罗斯曼的巨著《生存与命运》便是其中之佼佼者。
二
瓦西利。谢苗诺维奇。格罗斯曼在中国几乎是个陌生的名字,他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只小四岁,但名气却比奥氏小多了。不过论才气和作品的艺术、思想深度,格罗斯曼则不知要高出几许。
格罗斯曼一九〇五年生于受犹太文化影响极深的乌克兰的别尔季切夫,母亲为犹太人。一九二九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系。毕业后来到著名的顿巴斯矿区任工程师。一九三二年他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格柳卡乌夫》寄给高尔基,征求大师意见。很快便收到高尔基的回信,高尔基指出,他必须克服描写顿巴斯矿工曰常生活和工作上的自然主义,删除多佘的话,更合理地组织素材。格罗斯曼似乎茅塞顿开,花费一年工夫进行修改,一九三四年这部中篇小说在《文学顿巴斯》上发表。同年,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在别尔季切夫城》在《文学报》上发表,高尔基读到后,邀他见面。格罗斯曼回忆道,这次会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今后的生活道路。
无独有偶,瘫痪在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亦于一九三二至一九三四年发表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人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同时起步,一个经高尔基点拨,一个由编辑加工润色,但格罗斯曼刚刚起步,奥氏已经在飞跃了。
格罗斯曼急起直追,一连发表了几部短篇小说集《幸福》(一九三五)、《四天》(—九三六)、《短篇集》(一九三七)和中篇《厨娘》(一九三七),可依然是名文坛小卒。四卷集长篇小说《斯捷潘。科尔丘金》(一九三七一一九四0)才使他一举成名,脐身文坛。作品描写青年工人斯捷潘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长过程。但这种题材和手法一般的作品,当时在苏联多如牛毛,算不得上品。
卫国战争期间,格罗斯曼作为《红星报》军事记者一直活跃于前线,写作了《主突方向》、《特雷布林的地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生存与命运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