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境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戴建业著. --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11(2018.12重印)
ISBN 978-7-5443-6247-4
Ⅰ. ①澄… Ⅱ. ①戴… Ⅲ. ①陶渊明(365~427)—人物研究 Ⅳ. ①K825.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54091号
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
作 者:戴建业
策划编辑:万胜
责任编辑:刘铮 张雪
装帧设计:黎花莉
责任印制:杨程
印刷装订:三河市祥达印刷包装有限公司
读者服务:蔡爱霞 郄亚楠
出版发行:海南出版社
总社地址:海口市金盘开发区建设三橫路2号 邮编:570216
北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黄厂路3号院7号楼102室
电 话:010-87336670 010-87309902
电子邮箱:hnbook@263.net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第1版 2018年12月第2次印刷
开 本:787mm×1092mm 1/16
印 张:26.75
字 数:332千
书 号:ISBN 978-7-5443-6247-4
【版权所有 请勿翻印、转载,违者必究】
如有缺页、破损、倒装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更换
目录
三版自序
导论
第一章 洒落与忧勤——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底蕴
第二章 纵浪大化——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第三章 不失此生——再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第四章 知性与尽分——论陶渊明对自我的体认
第五章 养真与守拙——论陶渊明归隐
第六章 对人际的超越与关怀——再论陶渊明归隐
第七章 融然远寄——论陶渊明饮酒
第八章 静穆:超越生与死的结晶——论陶渊明诗歌的主导风格
第九章 回归自然——论陶渊明的诗歌语言
第十章 由冷落到推尊——陶渊明接受史片论
第十一章 由伦理到存在——陶渊明接受史再论
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三版自序
拙著《澄明之境》曾忝列我校出版基金丛书,于1998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次年重印。2012年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该著修订本,没想到很快在书肆和网上售罄。今年春节前,海南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总经理万胜博士特来武汉与我洽谈出版事宜,答应一次给我出五本书,拙著《澄明之境》也包括其中。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这当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好事,我立即与上海古籍责编李鸣先生沟通,征得该社同意后才有了如今的第三版。
王充《论衡》一开篇就慨叹“逢遇”:“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能薄”者享“尊贵”,“才高”者处“卑贱”,“遇不遇”这种命运的偶然与不公,不独人类社会如此,图书世界亦然。历史上有些伟大著作沉睡千百年无人问津,有些伟大诗人生前甚至不被大家视为诗人。《文心雕龙》评论历代诗人,连末流的诗人都很少漏掉,偏偏就漏掉了六朝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没想到这本研究陶渊明的专著,在这十几年里能一印再印,有时还能拿到稿费或版税。当年的陶渊明那么倒霉,而这本阐释他的拙著却如此好运——人们所渴望的“公平”也许只有到天堂里才会找到。
感谢本书的策划者万胜博士,没有他的“慧眼识珠”,就没有拙著的第三版;感谢本书责编刘铮女士,没有她的细心编辑,拙著将会有更多错误;感谢《文艺研究》,为拙著初版发表很长评论,又为拙著修订本发表评介;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湖北省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对我工作的热情支持!
正如王充所说的那样,巧遇者未必贤,不遇者未必劣。深知拙著还问题多多,更深知自己极其浅陋,我唯有加倍努力地读书、教书、写书,才对得起那些一直厚爱我的师友,对得起那些不断给我鼓励的学生。
戴建业
2015-4-17于枫雅居
导论
既没有屈原的宏伟悲壮,又没有李白的豪放飘逸,也没有杜甫的阔大沉雄,陶渊明以他百来篇诗文竟然赢得了与这三位诗国巨人比肩的崇高地位。苏轼甚至还认为他在诗史上的地位“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
[1]
,王国维也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
[2]
,一直到现代朱光潜仍然认为:“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3]
在这三位大作家或大学者眼中,杜甫也许勉强可以和他并驾齐驱,李白似乎还没有资格与他平起平坐。
美国著名诗人庞德曾慨叹“成为一个大诗人”之不易,否则,“许多人早就成为大诗人了”
[4]
。是哪些因素使陶渊明成为一个大诗人的呢?或者说,是什么奠定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呢?有人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解说。由于孔子要求通过诗歌对个体心灵的陶冶塑造,以达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社会目的
[5]
,忠孝后来就成了封建社会评价诗人最重要的价值尺度,“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也就成了判定一个诗人崇高与卑劣的首要标准
[6]
。因而,前人对陶渊明的赞美也多集中于所谓“耻事二姓之验”、“眷眷王室之心”上
[7]
。史家说他“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8]
,一直是后世诗论家的美谈;他辞官彭泽躬耕南山,也被说成是“不食周粟”之义,明其“出处之分”,“全其后凋之节”
[9]
;他的诗文更是字字句句被胶绕牵扯到故国君父之思,“动引忠诚悃款以实之”
[10]
。封建社会的诗论家拼命把陶渊明打扮成司马王朝的忠臣,而新时代的许多论陶者又竭力把陶渊明说成是人民的肖子,总是在陶集中去寻找同情人民苦难和反对权贵压迫的诗歌或诗句。有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入手,根据诗品决定于人品的古训,反复称扬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赞美他将权贵馈赠的“粱肉”“麾而去之”的骨气,肯定他宁可躬耕自资也不一傍权贵之门的人格。有人则从审美价值的角度立论,或称道他那质而实绮、枯而实腴的诗风,或激赏他所创造的那种和谐静穆的诗境,或沉醉于他诗文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淳厚的艺术魅力。
然而,义熙前“书晋氏年号”而永初后“唯云甲子”云云,征之陶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澄明之境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