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品三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附录
天行健答网友的信
  拙著《清算〈品三国〉》已由现代出版社出版,最近在新浪网《读书》频道连载,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其中支持肯定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谩骂者亦有之。这都在作者的意料之中。我在此要向广大网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赏光点击阅读,感谢对我的支持与鼓励,也感谢对我的批评。说到底,批评也是一种支持,是支持的另外一种形式。对于谩骂者,有网友说得好:
  “骂人者,自贬其人格耳。”
  “用不首骂来骂去的,反而显得自己素质差。”(本文所引网友的话,多源自新浪网《读书》《清算〈品三国〉》(连载)的留言。除另有出处者外,后面皆不再加注。)
  为了回应网友提出的意见,特提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与广大网友探讨。
  一、名人不能批评吗?
  百家争鸣是文化学术工作的方针,批评是文化学术发展的动力,我想这无需讨论,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
  一位学者成了名人,还能批评吗?这似乎也无需讨论,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涉及到批评名人,那就好像捅了马蜂窝,麻烦可就大了。有那么一部分人(主要是那位名人的粉丝),认为他们心中的偶像是不能批评的,哪里有个风吹草动,便一哄而上,对批评者群起而攻之。最近我在新浪网上的遭遇便是这样,有的网友就干脆称之为“围攻”。
  但名人真就不能批评吗?我看愈是名人,有错就愈应该批评。;比如一般作者出书,卖上个一两万册就不错了,而易中天和于丹二位教授的书,一卖就是几百万册(通过电视听讲的人还远不止此数)。如果普通作者和名人――畅销书作者的书中都有错,哪个误导面更大呢?哪个更需要赶紧澄清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被捧红了的名人,不仅有风光无限,名利双收的一面,还有另外的一面:那就是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在学术质量方面接受全社会(包括文化学术界)更严格的监督。
  二、“粉丝八段锦”
  粉丝反对批评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惯用的手法是向批评者打棍子,扣帽子。铁杆的粉丝一般文化层次都较低,讲不出像样的道理,多数人只能翻来覆去地重复着这么几个概念:
  1、谁出名就批谁;
  2、看人家出名,你嫉妒了;
  3、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或者称为酸葡萄心理);
  4、为了赚钱,跟风炒作;
  5、红眼病;
  6、借别人的名而出名;
  7、文人相轻;
  8、有本事你也上来讲(或:有本事你也写一本);
  此外还有一些,而这八种说法出现的频率最高,可以称之为“粉丝八段锦”。他们并不能有的放矢,而是先把屎盆子扣在你的头上,恶心你一下。贼咬一口,入骨三分,使人有口难辨。我说你嫉妒,你就是嫉妒;说你是红眼病,你就是红眼病;说你想出名、想赚钱,你就是想出名、想赚钱;这不是一种极端和专断的态度吗?
  你怎么知道人家是这个目的?你是未卜先知,还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按照这种说法,名人就不能批评了,就不能沾边了。在广大粉丝的保护下,名人就理所当然地垄断了话语权,乐意怎么说就怎么说,乐意怎么写就怎么写。他说煤球是白的,那就是白的;说兔子比象大,那就是比象大,谁若是牙崩半个说不字,那就是嫉妒、红眼病、想出名等等。这样下去,还有百家争鸣吗?还有言论自由吗?
  可见,把这“粉丝八段锦”做为法宝,是毫无意义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允许批评,也允许反批评。不要先问批评者的动机,只能就事论事,根据人家的具体言论进行论难。他哪一点批评得不对,可以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嘛!在真理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你并没有道理好讲,那就闭上嘴,听听别人讲道理,对你也许还能有些好处。
  三、为偶像做辩护的种种歪理
  1、非学术说。
  有些网友认为“易中天不是学历史的,他的《品三国》,不是学术专著,不是科研报告,不是大学讲义,他是“品”三国,而不是“教”三国,因而没有必要提高到学术的水准来要求他,批评《品三国》没有学术意义。甚至有的网友说:“老百姓就是图个乐,管他讲得对错呢?”而这些说法,又和易中天教授本人的说法是如出一辙的。易中天教授在去年年未声称:
  “我是外行讲给外行听。我做出来的馒头,并没有请专家吃啊。别人在吃,你偏要在旁边说这馒头不好吃,干吗呀?”
  (《中国青年报》06年12月29日)
  我虽然写书批评了易中天,但我对“易中天现象”基本是持肯定态度的,是为易中天叫好的。看过书的人,都明白我这个基本态度。但听了这话,却不能不使我感到吃惊。
  央视的《百家讲坛》是个什么地方?请的都是各学科的外行吗?即或你不是研究历史的,是个外行,人家也以为你对史学的了解不比内行差,在一些基本的学术观点、常识性的文史知识方面,总该不出大问题吧?难道当初央视请你去讲,其初衷就是“外行讲给外行听”吗?
  任何科普工作,所传播的知识都是学术成果,不过是用通俗的语言、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传播罢了。不管你讲得怎样通俗,讲的应该都是学术的东西,而不是东拉西扯地侃大山。无论是学术专著,大学讲义、科技报告还是用通俗的方式传播知识,都是离不开学术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说到底也是学术的沉淀。只不过学术专著、科学报告等要求学术上的创新,而科普式的传播只要求把知识(包括形成共识的基本观点)讲对了就行。如果讲错了,别人指出就要纠正,而不能以外行、非学术为理由、不接爱批评。
  2、无对错说。
  有人认为历史记载本来就不可靠,因而谁也不能肯定自己讲的就是真实的历史,企图用这种说法来为易中天的硬伤进行辩护。如果这种说法可以成立,那历史就是不可知的了,各高等学校的历史系和各种历史科研机构,所讲的都是伪科学了。
  历史真是不可知的吗?我们分几个层次来谈。第一,人们把历史的真实过程称为第一历史,史学的记录称为第二历史。第一历史不会重演,我们现在研究、学习历史,只能根据历史资料。这些资料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真实性。但你不能因此就说:第二历史是完全不可靠的。有些历史情况,各种史书和古典文献的记载完全一致,历史学家也没有提出过什么异议,如今已成为常识性的知识,这是不必怀疑的。第二,有的问题古书上的记载有矛盾,经过古今学者的研究,其中的某种说 ............

书籍插图:
书籍《清算品三国》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清算品三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