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帝制外交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6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英国购买中国军火交涉
第一节 欧战爆发后的东亚局势
第二节 巴克斯军火案
第三节 巴克斯案的后续发展
第四节 梁士诒军火案
第二章 帝制推动时期的外交(1915年7月~10月中旬)
第一节 顾维钧出使与帝制外交
第二节 日本对帝制的态度
第三节 英国对帝制的态度
第四节 帝制正式推动与各国反应
第三章 列强第一次劝告(1915年10月14日~11月11日)
第一节 东京决定干涉
第二节 三国劝告
第三节 北京的答复
第四节 中日延缓帝制交涉
第四章 1915年11月中国参战交涉
第一节 中国参战问题
第二节 英国与法、俄、日政府的咨商
第三节 日本反击
第四节 英日妥协
第五章 列强第二次劝告到云南起事(1915年11月18日~12月24日)
第一节 再提劝告之交涉
第二节 接受推戴与对日妥协
第三节 列强第二次劝告
第四节 中日较劲与云南起事
第六章 护国军起事到延缓登基(1915年12月25日~1916年1月21日)
第一节 护国军对帝制外交之谴责
第二节 登基与承认交涉
第三节 周自齐特使赴日交涉
第四节 日本反袁与暂缓登基
第七章 暂缓登基到袁世凯去世(1916年1月21日~6月6日)
第一节 缓正大位与日本实力干涉
第二节 撤销帝制
第三节 对内收拾与对日妥协
第四节 日本扼杀袁世凯
结论
征引书目
索引
前言
本书探讨1915年6月中日“二十一条”交涉结束,到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约一年间围绕帝制问题的中国外交。严格来说,“洪宪”年号之决定与采用在1915年底,到1916年3月22日撤销,即俗称的83天,但后来一般都称袁世凯的帝制运动为“洪宪帝制”,本书采用约定俗成的说法,以“洪宪帝制外交”指称这一年的中国外交。
中文学界对洪宪帝制相关历史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绝大部分集中于中国内政发展,外交史方面的著作数量不多,而且早有定论,即袁世凯为达到称帝目的而向日本出卖国权;并且欠缺与当时国际政治背景相结合,能与他国观点对话的严谨研究。
事实上,洪宪帝制之成败与当时的外交关系密不可分,若只从国内因素考察,很难有较全面的理解。1914年夏欧战爆发,波及远东和中国。欧洲列强分裂成两大阵营,集中全力于欧陆争胜,日本乘势夺取远东外交主导权,东亚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而洪宪帝制也与欧战息息相关,诸如英国购械、中国参战、协约及同盟阵营在华竞争、英日争夺东亚主导地位等,都是当时的重要外交背景,与帝制运动的走向与成败密切相关。
就中国近现代史而言,袁世凯与北洋派一直被视为“革命”的对立面,在历史论述中常遭忽视与贬抑,而袁世凯更是争议极大的历史人物,对他的历史评价,可说是中国近现代史理解的枢纽之一。然而仅由中国内部的视角,很难突破百年来史料与诠释架构的限制。外交史研究讲求使用中外档案与史料,可提供不同的外部视角与多元的叙事脉络,常可大幅度丰富国人的历史理解。
关于袁世凯卖国称帝的历史论述
过去关于洪宪帝制外交的历史论述,受政治宣传影响甚大。袁世凯的历史定位可谓“革命史范式”的脊梁,不少人坚持“袁世凯不可翻案”;而中文学界及英、日文学界关于他的研究成果和对他的评价,差距颇大。
近年不少国内学者的研究指出袁世凯并不像过去说的那么不堪,对他在戊戌政变前夕的所谓告密,辛亥革命期间的背叛清室、修改逊位诏书窃取政权,民初的北京兵变、宋案、镇压二次革命、停闭国会等劣迹,都有比较公允的重新评价。然而迄今对洪宪帝制一案,尚未能有力地为袁氏辩解。诚如澎湃新闻记者徐萧在《百年回眸:袁世凯的洪宪皇帝之路》一文中所云:“近些年来,论者对于袁世凯无论如何‘平议’、‘翻案’,都不得不承认,袁世凯恢复帝制是他最大的败笔,于己身败名裂、遗恨千古,于国则纷争踵至、细民罹祸。”
[1]
洪宪帝制最被诟病的地方在于:帝制逆反时代潮流并与“二十一条”交涉失败相关联。前者主要是内政问题。袁世凯为何要称帝?本书对比不做直接探讨,但各国外交档案之记述,可以提供理解此问题的不同视角。关于后者,迄今主流叙述皆称袁世凯在“二十一条”交涉中,接受日本条件出卖国权,换取日本支持帝制。而在时间点上,中日交涉甫告结束,帝制随即推动,似乎很难厘清其间的关联。
“二十一条”交涉与洪宪帝制
袁世凯在“二十一条”交涉中出卖国权以换取日本支持帝制的说法,由来甚早。民国初年,革命党对袁氏恒不信任,对其为人行事无不质疑污蔑,对“二十一条”交涉及洪宪帝制更是深恶痛绝。加以护国军起事时,多次发表通电宣言,谴责袁氏外交丧权辱国,作为起事的理由之一。这些谴责虽出于爱国义愤,但多无实据。
民初批评袁世凯卖国诸书,皆出于臆测语气,主要如1917年出版之黄毅《袁氏盗国记》称:
当五月九日袁氏违背民意不顾国体,私允日本种种要索,无故而成丧权辱国之中日新协约,其间密使往还,私情隐约,究起根于何因,结束于何事耶,不特当时遽尔私允要求,而且故留五项悬案,预为日后余地。比时虽盛传袁氏因盗国自帝起见,惹起此种交涉,又为日本所挟制,乃留悬案为帝制现实时之余地。吾于所编中国最近耻辱记书中,亦曾约略记之,因事关暧昧,又属风传,不敢遽以为信。不意于中日交涉结束未久,果然日本公使日置益氏忽有归国之行,帝制亦随即发现……此中秘幕,杂变无凭,不敢妄为断语。然其不惜断送国权,割弃领土,以图承认帝制之交换品,固有前事可证,是袁氏之惯技,又无须隐讳者也。
[2]
1936年出版之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述中日“二十一条”交涉称:
时袁阴谋称帝,专力对内,无力御外,且愿联日以为援。日本早觊得其隐,有以助成帝制为承认之交换条件之说。袁既屈于武力,乃不顾民意,于九日答复。既未经国会通过,我国誓不承认也。
眉批:日置益公使与曹君汝霖言,敝国向以万世一系为宗旨,中国如欲改国体为复辟,则敝国必赞成云。
[3]
又称:
再证以日置益在破外交惯例,直接向袁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时有云:“若开诚交涉,则日本希望贵总统再高升一步”之语,则蛛丝马迹,事虽奇秘不可究诘,殆非尽诬矣。(据刘彦编著之《欧战期间中日外交史》略谓:民国三年,德国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洪宪帝制外交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