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经典文学系列三册套装:人间滋味+受戒+邂逅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人间滋味
受戒
邂逅
人间滋味
人间滋味
汪曾祺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人间滋味/汪曾祺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5
ISBN 978-7-201-11556-6
Ⅰ.①人… Ⅱ.①汪… Ⅲ.①散文集-中国-当代 Ⅳ.①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56266号
书名:人间滋味
作者:汪曾祺
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人:黄沛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康岳大厦
邮政编码:300051
网购电话:(022)23332469
网址:http://www.tjrmcbs.com
电子信箱:tjrmcbs@126.com
策制:苏爱丽
责任编辑:张作稳
制版:北京书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封面设计:森·文化艺术创意工作室
制版印刷:三河市华成印务有限公司
经销:新华书店
开本:880mm×1230 32开
印张:5
字数:121.5千字
版次印次:2017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价:28.00
(凡印装错误可向发行部调换,联系电话:010-58572104)
目录
扉页
版权信息
马铃薯
韭菜花
萝卜
豆腐
干丝
故乡的食物
故乡的野菜
家常酒菜
食豆饮水斋闲笔
五味
葵·薤
吃食和文学
宋朝人的吃喝
《吃的自由》序
《旅食与文化》题记
食道旧寻
王磐的《野菜谱》
贴秋膘
手把肉
鳜鱼
肉食者不鄙
鱼我所欲也
泡茶馆
寻常茶话
面茶
栗子
昆明的果品
昆明的吃食
米线和饵块
四方食事
炸弹和冰糖莲子
果蔬秋浓
马铃薯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古、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我曾经画过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这是我一生中一部很奇怪的作品。图谱原来是打算出版的,因故未能实现。原稿旧存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文化大革命中毁了,可惜!
一九五八年,我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一九六〇年摘了右派分子帽子,结束了劳动,一时没有地方可去,留在所里打杂。所里要画一套马铃薯图谱,把任务交给了我,所里有一个下属的马铃薯研究站,设在沽源。我在张家口买了一些纸笔颜色,乘车往沽源去。
马铃薯是适于在高寒地带生长的作物。马铃薯会退化,在海拔较低、气候温和的地方种一二年,薯块就会变小。因此,每年都有很多省市开车到张家口坝上来调种,坝上成为供应全国薯种的基地。沽源在坝上,海拔一千四,冬天冷到零下四十度,马铃薯研究站设在这里,很合适。
这里集中了全国的马铃薯品种,分畦种植,到了开花的季节,真是洋洋大观。
我在沽源,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情,真是说不清。远离了家人和故友,独自生活在荒凉的绝塞,可以谈谈心的人很少,不免有点寂寞。另外一方面,摘掉了帽子,总有一种轻松感,日子过得非常悠闲,没有人管我,也不需要开会。一早起来,到马铃薯地里(露水很重,得穿了浅靿的胶靴),掐一把花、几枝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对着它画。马铃薯的花是很好画的,伞形花序,有一点像复瓣水仙。颜色是白的、浅紫的,紫花有的偏红,有的偏蓝,当中一个高庄小窝头似的黄心。叶子大都相似,奇数羽状复叶,只是有的圆一点,有的尖一点,颜色有的深一点,有的淡一点,如此而已。我画这玩意儿又没有定额,尽可慢慢地画,不过我画得还是很用心的,尽量画得像。我曾写过一首长诗,记述我的生活,代替书信,寄给一个老同学。原诗已经忘了,只记得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画画不是我的本行,但是“工作需要”,我也算起了一点作用,倒是颇堪自慰的。沽源是清代的军台,我在这里工作,可以说是“发往军台效力”,我于是用画马铃薯的红颜色在带来的一本《梦溪笔谈》的扉页上画了一方图章—“效力军台”。我带来一些书,除《梦溪笔谈》外,有《癸巳类稿》《十架斋养新录》,还有一套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四史”。晚上不能作画——灯光下颜色不正,我就读这些书。我自成年后,读书读得最专心的,要算在沽源这一段时间。
我对马铃薯的科研工作有过一点很小的贡献:马铃薯的花都是没有香味的。我发现有一种马铃薯,“麻土豆”的花,却是香的,我告诉研究站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很惊奇:“是吗?真的!我们搞了那么多年马铃薯,还没有发现。”
到了马铃薯逐渐成熟——马铃薯的花一落,薯块就成熟了,我就开始画薯块。那就更好画了,想画得不像都不大容易。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马铃薯的薯块之间的区别比花、叶要明显。最大的要数“男爵”,一个可以当一顿饭;有一种味极甜脆,可以当水果生吃;最好的是“紫土豆”,外皮乌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为细腻。我曾经扛回一袋,带到北京,春节前后,一家大小,吃了好几天。我很奇怪:“紫土豆”为什么不在全国推广呢?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现在遍布全世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小说,每每写战士在艰苦恶劣的前线战壕中思念家乡的烤土豆,“马铃薯”和“祖国”几乎成了同义字。罗宋汤、沙拉,离开了马铃薯做不成,更不用说奶油烤土豆、炸土豆条了。
马铃薯传入中国,不知始于何时,我总觉得大概是明代,和郑和下西洋有点缘分,现在可以说遍及全国了。沽源马铃薯研究站不少品种是从青藏高原、大小凉山移来的。马铃薯是山西、内蒙古、张家口的主要蔬菜,这些地方的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山药窖,民歌里都唱“想哥哥想得迷了窍,抱柴火跌进了山药窖”,“交城的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栲栳栳,和那山药蛋。”山西的作者群被称为“山药蛋派”。呼和浩特的干部有一点办法的,都能到武川县拉一车山药回来过冬。大笼屉蒸新山药,是待客的美餐;张家口坝上、坝下,山药、西葫芦加几块羊肉熝一锅烩菜,就是过年。
中国的农民不知有没有一天也吃上罗宋汤和沙拉。也许即使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也不吃罗宋汤和沙拉,宁可在大烩菜里多加几块肥羊肉。不过也说不定,中国人过去是不喝啤酒的,现在北京郊区的农民喝啤酒已经习惯了。我希望中国农民也会爱吃罗宋汤和沙拉,因为罗宋汤和沙拉是很好吃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汪曾祺经典文学系列三册套装:人间滋味+受戒+邂逅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