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食疗养生智慧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章 药食同源
第二章 中医食养
第三章 中医食补
第四章 中医食疗
第五章 中医食忌
第一章 药食同源
1.药膳同功
人们常谓西菜注重营养,中菜讲究滋味,外国人把烹饪当科学,中国人把烹饪看成艺术,认为这是中西饮食之最大区别。其实中国人更重视饮食与保健的关系,也注重烹饪的科学性。李时珍说: “太古民无粒食,茹毛饮血,神农氏出,始尝草别谷,以教民耕艺,又尝草别药,以救民疾火。轩辕氏出,教以烹饪,制为方剂,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这说明最早的医药知识是从饮食中得来的。《周纪·天官冢宰》中说,周代已设有专门管理宫廷饮食的官,叫“食医”,居各医师之首。由此可知最早的医务人才也是饮食专家。
中国医学与饮食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最早的医疗方法要算饮食疗法,所以自古有“医食同源”、 “药膳同功”的说法。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战国时期出现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用食物治疗疾病的记载。战国名医扁鹊主要是用医食结合的方法为人治病的。他认为: “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一切表明,中国人自古不仅把食物作为充饥的物品,还把它作为治病防疾的药品。专门负责治病的“疾医”更是明确提出,人有疾应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周礼·天官疾医》)。
在我国古代,仅以饮食疗法的著作为人所称道的,就有唐朝孙思邈的《食治》、《养老食疗》,元朝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和贾铭的《饮食须知》,明朝汪颖的《食物本草》和宁原的《食鉴本草》,清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和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现代叶杜泉的《食物中的药与便方》,张嘉俊的《食物及治病》,翁继健的《药膳食谱集锦》,胡海元、梁剑辉合著的《饮食疗法》,彭铭泉的《中国药膳学》,蔡元礼的《素食药膳菜谱》等等,这都是人类饮食医药学中的瑰宝。
2.药食并用,食助药效
药食同源,一般被理解为药物与食物同一来源,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对的,但不全面,因为它不能包括时间因素。如果理解为药物与食物同一起源,这样就可概括二者在品种和时间上的同一性。从中医角度分析,任何食品都有药用价值,都可做药用。
有不少中药,人们也常作为食品来服用,如枸杞子、首乌粉、冬虫夏草、薏苡仁、金银花、西洋参等。正是由于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当做食物。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效果。所以古代医家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与药物等同起来。清代医学家张璐在《本经逢原》中说: “西瓜能解太阳、阳明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
将西瓜比做清热名方“白虎汤”。
中医学历史表明,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之品。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通,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使用食物与药物结合方法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
《内经》中记载的l3个方剂中,就有一半以上是食物成分。这也是最早的“药膳”方。《五十二病方》中有I/4为食物成分方剂。《伤寒论》ll2个方中,含食物成分方剂占1/2以上。在以上这些古方中应用桂、姜、枣、葱、椒、茴、扁豆、薏米、甘草、酒、醋,乃至动物胶膏等食物是极为普遍的。
食与药同用,除二者是同一来源外,主要基于食物和药物的应用属于同一理论指导。中医认为,机体衰弱失健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意味着阴阳两方面的互相消长,如阴阳偏盛、偏亢、偏衰等。该如何调整这种阴阳失调?张景岳说:“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食物与药物一样,皆属“气味之偏者”。食物之所以具有防治疾病作用,也不外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或补虚扶弱,调整重建脏腑气机功能,以消除阴阳偏盛、偏衰、偏亢的病理状态。古人曾把饥饿现象也看成机体阴阳失调,称进食为“疗饥”。如《诗经·陈风·衡门》说: “泌之洋洋,可以疗饥。”
3.食物的性
“性”(或“气”)是指食物有寒、凉、温、热等不同的性质或气质,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
古人按寒、凉、平、温、热基本把食物分为3大类。以常见300多种食物统计数字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
凉性或寒性:凡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物。如适用于发热、口渴、烦躁、尿赤等症象的西瓜;适用于咳嗽、胸痛、吐黄痰等症象的梨;适用于口干、口疮、口渴等症象的柿霜糖;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的芹菜等,都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
温性或热性:与凉性或寒性相反,凡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如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鼻流清涕、头痛等症象的生姜、葱白、香菜;适用于腹痛、呕吐、喜热饮、喜按等症象的干姜、红茶;适用于肢冷、畏寒、风湿性关节痛等症象的辣椒、酒等,都是属于温热性质的食物。
平性: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一般体质或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
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食性,如大热、热;大温、温、微温;平;凉;微寒、大寒等概念,只是表明食物性能方面的差异程度,而无明显界限。
(1)寒性食物:淡豆豉、马齿苋、蒲公英、酱、苦瓜、苦菜、莲藕、蟹、蕹菜、食盐、甘蔗、番茄、柿子、茭白、蕨菜、荸荠、紫菜、海藻、海带、陈皮、竹笋、慈姑、西瓜、甜瓜、香蕉、猪肠、桑葚、蛏肉、柚、冬瓜、黄瓜、田螺。
(2)热性食物:芥子、鳟鱼、肉桂、辣椒、花椒。
(3)温性食物:韭菜、小茴香、刀豆、生姜、葱、芥菜、香菜、油菜子、韭菜子、香花菜、大蒜、南瓜、木瓜、高粱、糯米、酒、醋、龙眼肉、杏子、杏仁、桃、樱桃、石榴、乌梅、荔枝、栗子、大枣、胡桃仁、一鹿肉、雀、鳝鱼、淡菜、虾、鳙鱼、鲢鱼、海参、熊掌、鸡肉、羊肉、羊乳、狗肉、猪肝、猪肚、火腿、猫肉、鹅蛋、香橼、佛手、薤白。
(4)凉性食物:君达菜、茄子、白萝卜、冬瓜子、冬瓜皮、丝瓜、油菜、菠菜、苋菜、芹菜、小米、大麦、绿豆、豆腐、小麦、柑、苹果、梨、枇杷、橙子、西瓜皮、芒果、橘、槐花、菱角、薏苡仁、茶叶、蘑菇、猪皮、鸭蛋、荞麦。
(5)平牲食物:洋葱、萝卜子、白薯、藕节、南瓜子、土豆、黄花菜、香蕈、荠菜、香椿、青蒿、大头菜、圆白菜、芋头、扁豆、豌豆、胡萝卜、白菜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汉方食疗养生智慧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