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_探赜索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作者简介
王立新(1962— ),生于内蒙古包头市。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高校学习、研究。
著有《潘神之舞》、《古代以色列历史文献、历史框架、历史观念研究》、《欧洲近现代文学艺术史论》(合著)、《古犹太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希伯来圣经文学研究》等学术专著;主译《剑桥插图宗教史》、《耶路撒冷三千年》等多部译著;主编《欧美文学史传》、《外国文学史》(西方卷、东方卷)、《西方文化简史》等书;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等刊物和各类论文集中发表论文近百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前言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在上世纪最后二十年开始起步发展,到现在为止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已经有了丰厚的知识产出和思想建树。它的异军突起,是当代中国一道引人瞩目的学术文化景观,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鲜明印证,也是当代中国学术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表征。
三十多年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史已经表明,要在人文研究及文学研究中建立世界观念和视野,要把中国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背景下加以考察和研究,要把外国文学放在中国文化立场上加以审视和阐发,要连接中外文学,要打通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壁垒,要把细致微观的实证研究与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相结合,那必然会走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在这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比较文学”是学术观念、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世界文学”则是学科资源与研究视野。它在贯中外、跨文化、通古今、越科界的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上的优势,使其无可替代地成为当代中国学术文化中最有时代性、最有包容性、最有创新性的高端学科之一。
事实上,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比较文学不仅在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等方面生产了大量的新知识,而且逐步建立了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理论普适性的学科理论系统,逐步完善了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比较文学、翻译文学等分支学科,在学术成果的质与量上已居世界各国之首,还全面进入了大学中文系、外文系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使中国比较文学成为当代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和中心,代表着世界比较文学兼收并蓄、超越学派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收在这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的作者,在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史上,是继季羡林、乐黛云等老一辈学者之后的第二代学人。这些作者固然只是第二代学者中的一部分,却有相当的代表性。他们现年多在四十五至六十五岁之间,从学术年龄上说大体属于中壮年,都是各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学术带头人,大都在1980年代后走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道,1990年代后崭露头角或脱颖而出,进入21世纪后的十几年里,更成为我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界的中坚力量。他们有幸拥有了可以安心治学的环境,赶上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新时代。既抬头看世界,又埋头务笔耕,既坚持学术的严谨,也保持思想的活跃,充分展示了中国学者的文化立场,充分发挥了中国学者的学术优势和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取得了与时代要求相称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个人学术履历的证明,也是对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份奉献,更成为新时代“国人之学”即“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二十卷,选题上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理论为主,以讲述和示范学术方法为要,涉及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基本理论、比较诗学、东方文学及东方比较文学、西方文学及中西文学关系、世界文学总体研究等方面。各卷均按一定的范围和主题,将作者有原创性、有特色的成果收编起来,将大学讲堂搬到书本上来,以读者为听众,以写代“讲”,以言代“堂”,深入浅出,以雅化俗,汇集中国比较文学第二代学者中的代表人物,以使五指成拳、十指合掌,形成大型丛书的规模效应,得以占书架之一角,入读者之法眼,从一个侧面展示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而且,不同作者及著作之间也可以相互显彰、相互映照、相互补充,读者也可以在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在参读和比照中领略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和世界文学,得窥比较文学殿堂之门径。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资助和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支持,编者和作者深表谢意!
愿“讲堂”满座,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事业更加繁荣!
王向远
2014年4月20日
自序
一个人日后走上一条什么样的学术之路,其实并不是偶然的。对我们这些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学人来说,恐怕都曾有过少年时代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经历。幼时赶上“文革”,家中被抄的印象,模糊地存留在记忆里,稍长之后,才意识到家里原本满满的书架上,只留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各种版本的选集、单行本,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一些中国历史、哲学以及不多的古代文学的书籍。这些书如今仍静静地存放在家乡母亲的住处,每当春节探亲时,我时常会怀着某种复杂的感情取出来再翻看一下。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即便在那样一个对他们来说政治生活上颇有压力、担惊受怕的年代里,仍然关注对子女的培养。因为有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母亲,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不但能够半懂不懂地去借阅中学图书馆里的各类书籍,还有幸在外语教学极不受重视的当时,跟着母亲的同事,一个因不知什么具体问题下放到中学的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较早地学习英语。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阅读到了外国文学的作品。而我那位“文革”开始不久即遭到运动冲击的父亲,在支持子女学习的要求上从未有过犹豫。小时候喜欢音乐的我,常常在小区一户有二胡声飘扬的人家的窗下驻足聆听,直到人家收起琴来,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父亲发现后,不但为我购琴,还为我找了专业教师。我一学就是好几年,练琴、回琴,现在回想起来,不知父母在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心血。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喜爱,就在那时深深扎下根来。
1980年,应届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的我,独自背着简单的行囊,从塞外青城呼和浩特来到渤海之滨的天津,进入南开大学。南开园中,涌动着学习的激情,没课的下午、晚上和周末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_探赜索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