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眷村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最后的眷村
杀戮艰难——废除死刑运动在台湾
最后的眷村
文:杨猛
我在绍兴南街遇见张忠良时,这位86岁的国民党老兵栖身于街边一张破旧的摇椅上,正沉默地面对雨中的台北。
他的身后,夹杂在信义路与仁爱路之间,一片密集低矮的平房社区,正是绍兴社区。它跟不足百米远的中正纪念堂形成强烈对比。
同行的台湾大学社会所研究生余宜家说:此地从前是一处眷村。蒋介石从大陆败退后,总计约60万大陆军人来到台湾,在湿热的亚热带岛屿开始新生活。眷村是为官兵及其家眷修建的居住区。
张忠良老家四川嘉定,对外一概称自己是乐山人,因为极少有人知道嘉定。齐邦媛的《巨流河》中,描述过抗战时流亡至嘉定的生活。张忠良则从家乡开始流亡。他16岁在田里干活时被抓了壮丁,辗转来到南京做炮兵。张忠良耳力不济,他说是做炮兵时被震聋的。接着又给我展示左大腿外侧一处陈年刀痕,说:“这是徐蚌会战的时候,让共产党用刺刀刺的。”
两处身体上的伤痕,远不及心理上的创伤来得大。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步行到广州,找到部队撤退台湾,退伍后栖身在这个叫绍兴南街的小巷,以一种飘零的心态度日至今。
像张忠良这样的外省移民,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条巨流河。他们修建并蜗居在一个封闭的空间(眷村),时空斗转,眷村消失在台湾族群融合的进程之中。在台湾的都市更新计划之下,老兵最后的栖身之所现在又面临着新的迁移。
(1)
1948年,台北出现了第一个眷村——四四南村,是为“联勤总部第四十四兵工厂”所盖的眷村。1949年,国民党成立“军眷管理处”,开始大量修建眷村安置60万国民党军民及家眷。
外省台湾人协会理事长李广均认为,眷村的兴建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竹篱笆眷村(1945——1956)、新眷村运动(1957——1980)、旧制眷村改建(1980年迄今)、新制眷村改建(1997年迄今)。
全台886处眷村,主要分布在北区,北区眷村共有464处,占全台眷村总数的52.4%。眷村数目最多的县依次是台北市(175处)、台北县(91处)、桃园县(86处)。依照名字就可以分辨出军种,陆军的“陆光三村”,海军的“海光一村”,空军的“大鹏新村”“凌云五村”。
起初,许多眷村住民并没有长久居住的打算,反倒有着“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集体认知。因此除了少数接受日军遗留的房子之外,多数都是军民自建眷村,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因为建材简单,对眷村,有“竹篱笆”这一称谓。后来,宋美龄出面募款兴建的第二期眷村脱离了竹篱笆的形式,改以砖造平房为主。
眷村的过渡性与营建方式,已经注定早晚面临拆除改建的宿命。
编著有《台湾眷村小说选》的苏伟贞自幼成长于台南眷村。他如此形容原地重建的眷村:“一边是保留未拆的遗址废墟,一边是钢骨结构的新家,横亘中间的是‘复国路’,这真是最最反讽的人生图式了。记忆如叠床架屋如幻影人生,这里曾是建构安居存活的家空间,又是离散族群返乡的中介地,然久待之后,我们当然明白当初建村宗旨的‘复国’神话早已破碎。”
在我看来,眷村有点类似王朔笔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部队大院,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既有五湖四海战友式的人情味,又有浓重的意识形态、军事化意味。
1949年后,外省人在台湾有100多万,占台湾人口的1/5。相当一部分外省人住在眷村这样的封闭环境中。山东人、湖南人、四川人、东北人,济济一堂。眷村成为异乡游子对各自大陆家乡的情感投射。
眷村,成为一种怀乡的符号。更大的影响几乎都来自文化意义:有太多优秀的眷村人活跃在台湾主流社会的各个层面。话剧导演赖声川说:台湾太多优秀的人都从眷村出来,我觉得这些人代表了台湾精神。所有不同省份的人聚在一起,外省和外省混,外省和本省混,混出我们台湾精彩的所在,也让台湾比其他华人世界更精彩。
这些年我在北京一些场合见过眷村二代、三代,其中不乏成功的艺人、作家、商人,他们很多回到大陆工作、居住、淘金,再次回到将父母冲走的那条巨流河。很多人喜欢以眷村人自居,他们也的确很优秀,特别是身上有大陆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谦恭有礼,展示了未中断的教化。这种味道在中国大陆几乎消磨殆尽。
然而从负面意义上讲,眷村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构筑了一个和台湾本地人完全隔离的社会空间,是威权年代台湾社会分化的符号。
(2)
眷村不可避免地凋零。台湾“国防部”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推动老旧眷村的改建。第一次是在1980年,主要依据《国军老旧眷村重建试办期间作业要点》,这是所谓的改建旧制。第二次改建始于1997年。两次改建的重点在于强调私有化(住户可以取得产权)、市场化(可以自由买卖)和高楼层化(增加土地使用效率),新制做法更加强调整体规划,先建后拆,合并迁入,降低眷户负担比例,具有强制性(只要原住户四分之三同意即可进行重建),希望借此加快拆迁速度与营建效率。
竹篱笆拆除之后,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加速了外省人和本省人的融合。国民党军队来台之初,外省人占到台湾人口的五分之一。随着全台湾标志外省人的眷村一一拆除,外省人的身份也在台湾的族群融合中日益淡出。
眷村目前已所剩不多。根据《国军老旧眷村改建条例》,全台湾886座眷村在2009年前拆除完毕,代之以新式集合国宅或另作他用,如转作公园、标售土地。根据2009年9月9日公布的《国军老旧眷村文化保存选择及审核办法》,眷村保存分北、中、南、东、离岛等五区进行,每区选择1至2处眷村现址进行保存。最早的四四南村已经改建成为信义公民公馆,与著名的101大楼比邻而居。
然而绍兴南街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个落雨的早上,我走进绍兴南街社区,这个地区约2000坪,居住了136户人家,多数人家住了超过半世纪。街巷出人意料地闭塞。角落电线杆上的监控摄像头、私搭的窝棚厨房,镶着简易马赛克的公厕、锈迹斑斑的液化气罐、晾晒的衣物、逼仄的街巷,甚至下水道的味道都很熟悉,感觉像是闯入了一个北京的老胡同。
台大研究生余宜家引我进入淹没在荒芜围墙内的一栋日式院落,她告诉我,绍兴南街的尴尬在于,日治时期这里曾经是东京帝国大学(台大前身)的教职员工宿舍区,战后日产交接,日本政 ............

书籍插图:
书籍《最后的眷村》 - 插图1
书籍《最后的眷村》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最后的眷村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