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的开端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3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本书获誉
这部重新评价现代主义的令人既激动又不安的作品,非常具有说服力。
——《出版人周刊》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的《春之祭》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抓住了那场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战争与当时的社会、智识及文化诸运动之间令人痛苦的相互影响。它既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学术著作,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
这是我多年来读过的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引人入胜的解读,这样一本书应该可以修正我们一直抱有的有关现代的最主要的创伤的认识。我觉得它已经改变了我的认识。
——罗伯特·考利(Robert Cowley),《军事史季刊》
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在许多问题上都极具启发性,而且它读起来非常有趣,令人钦佩。作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埃克斯坦斯就和他作为学者一样才华横溢。
——艾尔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
真的让人耳目一新……审美想象和历史想象的很有意义的综合。
——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
一本非常令人兴奋的书,它对我们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纪中的许多混乱和矛盾做出了解释,值得人们广为阅读。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加拿大出版的最好的一百部图书之一。
——《加拿大文学评论》
《春之祭》带给我们的不是对我们整个世纪的追溯……而是一段新的历史的开端。
——詹姆斯·卡罗尔(James Carroll)
埃克斯坦斯对自己渴望理解的事情充满了激情;他的写作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和对智慧的爱。
——《多伦多星报》
应当和保罗·福塞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现代记忆》以及约翰·基根的《战斗的面貌》一同摆在书架上。
——《纽约时报》
构思奇妙,写作精彩……任何想要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的人,都必须读一读。
——《图书馆杂志》
文前辅文
献给杰恩
文前插图
西线地图
前言
领略了孚日宁静的乡村、连绵的群山和牧场,还有仪仗队般挺拔的橡树之后,你从梅斯沿3号国道到凡尔登郊外,在离城几公里远的地方,一幕大煞风景的阴郁景象突然映入眼帘,令人心头一震。那是一座坟场。堆放得高高的,在公路上便可一览无余的,是许多被压扁的尸骸、变形的躯壳和嶙嶙白骨。可这坟场却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鲜花,访客也寥寥无几。路过的人甚至多半都没有留意这个地方。但它对于20世纪以及我们的文化指涉(cultural references)来说,却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许多人都说,那是现代的价值观及其目标的象征,是我们奋斗和遗憾的象征,是歌德祈求的“死亡与生成”
[1]
的当代阐释。那是一座汽车坟场。
继续向前,进入凡尔登并穿城而过,再由小道驶向东北,你就可以发现一座更大的坟场。这座坟场有十字架:成千上万,排列整齐,白色,全都一模一样。如今,路过汽车坟场的人要比路过这座坟场的人多。觉得自己和被压扁的汽车有联系的人,也比觉得自己和这座死气沉沉的墓地有联系的人多。这是一座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阵亡者的墓地。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与毁灭的书。它讲的是坟场。但它其实也是关于“生成”的书。它讲的是20世纪前半叶我们现代意识的出现,特别是对于解放的迷恋。同时,它还谈到了大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说法——之于上述意识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尽管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墓地相比,汽车坟场连同其所有的意蕴——“我认为汽车如今在文化上就等同于哥特式大教堂。”罗兰·巴尔特写道——至少在表面上对于当代的心灵来说意义要大得多,但本书将试图表明,这两座坟场是相关的。由于我们对速度、创新、无常及灵性的执著,同时生活又处于行话所说的“快车道上”,从而使整个价值观和信念都不得不退居次要的位置,而大战,就像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乃是上述发展过程中唯一最为重大的事件。
我们的书名——它来自一部芭蕾舞剧,该剧是现代主义的标志性作品——暗示着我们的主题:运动。这个充斥着离心运动和悖论的世纪,其最高的象征之一就是死亡之舞,带有反讽性质的、充满狂欢和虚无主义的死亡之舞:我们在追逐自由的过程中获得了终极的毁灭性力量。1913年5月,即战争爆发的前一年,《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在巴黎首演。它凭借充满活力的叛逆性,凭借用死亡作祭来表达对生的庆祝,成了一部对20世纪的世界来说也许具有象征意味的作品。20世纪的世界在追求生的过程中,把死亡带给了成百上千万名最优秀的人。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起初想把自己的总谱定名为《祭品》(The Victim
)。
要证明大战的重要性,当然一定要谈到卷入其中的利益集团和情感。本书是从宽泛的文化史角度来探讨这些利益集团和情感的。这类历史所关注的,肯定不只是音乐和芭蕾之类的艺术,甚至也不只是汽车和坟场;它最终必定要溯及风尚与道德、习俗与价值观,不论是口头说的还是实际做的。这项工作也许艰难,但文化史至少得努力把握时代的精神。
要领会那种精神,就要看一个社会注重的是什么。芭蕾、电影、文学,还有汽车和十字架,都可以提供这方面的重要证据,但证据在社会对于这些象征物的反应中才是最丰富的。在现代社会,正如本书将会表明的,艺术的追随者就像霍比特人和英雄人物的追随者一样,对于史学家来说是比书面文件、艺术品或英雄本身更为重要的关于文化特性的证据来源。所以,现代文化的历史应当既是一部挑战史,也是一部反应史;既是小说的历史,也是小说读者的历史;既是电影的历史,也是电影观众的历史;既是行动者的历史,也是旁观者的历史。
如果说现代文化的研究是这样,那现代战争的研究也是这样。大多数战争史的写作都只是把关注点放在战略、武器装备和组织工作上,放在将领、智囊和政治人物上。在试图从宽泛的和比较的角度去评估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时,对普通士兵的精神状况和行为动机相对而言关注得很少。在我们的故事中,无名士兵处在前沿和中心。他们就是斯特拉文斯基所谓的祭品。
像所有的战争一样,1914年的战争在爆发的时候也被看作机遇,不论是为了改变还是巩固。1871年刚刚统一的德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成了令人生畏的工业和军事强国,成了战争前夕最能代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的开端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