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与书写:宋代的社会史——以温州、杭州等地方为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4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温州江心屿江心寺
乐清白鹤寺
平阳宝胜寺双塔
温州龙湾区国安寺塔
温州江心屿江心寺东塔、西塔
乐清雁荡山灵岩寺
乐清雁荡山能仁寺及宋代大镬(元祐七年,1092)
乐清东塔
瑞安闲心寺村“闲心”周氏宗祠
温州妙果寺及『猪头钟』
乐清王十朋墓
乐清万桥
瑞安陈傅良墓
温州叶适墓、温州博物馆藏龙泉窑青瓷叶适墓志
温州博物馆藏告祭汉东瓯王文并序碑
温州博物馆藏墨池碑
温州博物馆藏海神庙残碑
温州龙湾区三港殿
瑞安圣井山石殿、圣井石匾、圣井
1572年《包山陈氏族谱序》的修改痕迹
《苍坡方巷阖族宗谱》
永嘉苍坡古村
图片除族谱来源于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FamilySearch网站,其他均由作者摄于2019年5月15日至19日。
目录
绪论
一 文本与书写
二 主要内容
第一章 报应、鬼怪与命定:《夷坚志》温州故事的地域关系与伦理观念
一 《夷坚志》故事的地域关系
二 林熙载的故事
三 木待问的故事
四 其他温州人提供的故事
五 《九圣奇鬼》
六 外地人讲述的温州故事
第二章 《夷坚志》杭州故事的地域特色
一 温州故事与杭州故事
二 权贵故事
三 官场故事
四 市井故事
附:《夷坚志》主流杭州故事一览表
第三章 僧侣与文士:宋代寺院碑铭书写的社会史分析
一 书写的间隔效应
二 信徒的书写:宗教精神的潜沉
三 文士的书写:镶嵌于士人生活的寺院功能
四 余论:书写的社会史及留白
第四章 宋代墓志书写与地方士人社会的构建
一 文集墓志文本的一般分析
二 “元丰九先生”时代的墓志书写
三 王十朋的墓志书写
四 陈傅良的墓志书写
五 叶适的墓志书写
六 从墓志书写理解宋代地方士人社会
第五章 墓志书写中富户业儒的临界状态
一 善治生与家多赀
二 为人谦厚与为人方整
三 析产业与睦宗族
四 嗜释氏与尚礼法
五 刘愈:富户士人化的宋代案例
第六章 明代方志书写与宋元地方祠庙体系的复原
一 复原的可能性及分析的局限性
二 瑞安县的宋元祠庙体系
三 永嘉县的宋元祠庙体系
四 宋元温州祠庙体系的概貌
附:《弘治温州府志》祠庙考
第七章 杭州空间与边地想象:地方书写二题
一 《咸淳临安志》与《梦粱录》的杭州空间
二 “猿猴盗妇”与边地意象
第八章 明清族谱的宋元史料
一 讨论的问题
二 抱川蒋氏宗谱
三 包山(川)陈氏族谱
四 锦园瞿氏宗谱
五 枫林徐氏宗谱
六 苍坡方巷李氏阖族宗谱
第九章 宋元明时期苍坡李氏家族变迁
一 苍坡李氏族谱辨析
二 南宋的仕宦与业儒
三 元代的乡绅生活
四 明初的遭遇
五 断裂:家族视角下的宋元明转折
第十章 10~15世纪苍坡李氏的人口统计
一 《苍坡方巷李氏阖族宗谱》“雁行”的形式与内容
二 13~15世纪苍坡李氏人口史
三 10~15世纪苍坡李氏的离散率与传记率
四 传统中国人口发展规则试探
结语:重建宋代社会史的图景
参考文献
绪论
一 文本与书写
对于同样的史料,可以有文献、文本与书写三种不同的解读方式。文献关注史料记述内容所反映的事实,文本关注史料形成、留存、传播、销毁、篡改、重构的过程及影响这个过程的观念,书写则将史料的撰述活动视为一次社会行动。综合利用三种解读方式,就有可能在不同的文献类型中重新发现不同的社会史线索。近年来,文本与书写视角的引入,刺激了中国史研究的诸多新议题。不同的学者对文本与书写视角的利用方式各不相同,既可以从文本主观性的角度辨析史料,以图更精确地还原历史,也可以将书写观念与历史记忆直接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类似新文化史的研究。或将这种视角运用于社会史研究,如通过书写的人际关系探讨士人的社会网络,甚至考察文本的制作、传播、阅读与展示,将文本分析引入物质文化史的研究范畴。
[1]
文本与书写视角同样广泛运用于对碑铭、族谱、契约等地方文书的解读,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或更晚近的区域史研究领域,在宋元社会史的研究中尚不多见。本书的探索,主要是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与书写脉络中发现宋元地方社会史的线索,以期重建宋元社会的(局部的)图景。
[2]
虽然考察的区域局限在温州、杭州等地,但涉及碑铭、墓志、方志、族谱、笔记、志怪故事、话本小说等不同类型文献,探索的重点是从不同的文献类型中发现不同的社会史线索。比如,有别于直接采集《夷坚志》中丰富的社会史信息,转而首先关注《夷坚志》故事来源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其对应的故事主题,从而讨论不同社会群体的鬼神观念;比如,在解读寺院碑铭记述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其书写者与寺院的社会关系,讨论寺院社会功能的变迁,等等。
地方史研究时常会遇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之类的质疑。这其实会涉及历史主体的问题,面对以国家或整体社会为唯一历史主体的立场,这个问题在逻辑上是无解的。
[3]
社会史研究可以分为以整体社会为主体或以社会行动者为主体两种范式,对于后者而言,任何具体的社会行动都有获得历史主体地位的潜力。当然,即使在国家史的立场上,只要不认为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单一的或者可以明确区分为几种区域类型,而是相信社会形态具有无限的可塑性,就同样没有必要回应缺乏普遍性或碎片化之类的质疑。更何况,在传统中国的政治体系中,温州与杭州本身就是极具代表性的行政区划,在缺乏更多比较研究的情况下,也应该承认任何个案(不完美地)代表整体的资格。基于以上理由,书稿各部分专题研究都保留其独立的社会分析脉络,各章内容并非统一主题演绎的结果,但在结语部分,仍然尝试将各章讨论的结果综合成理解宋元社会史的整体图景。
二 主要内容
书稿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关系网络中书写的构成,讨论对象分别为《夷坚志》与宋代温州寺院碑铭。其中第一章首先考察《夷坚志》故事多层次的地域维度,包括编写者洪迈与故事地域的关系,故事提供者与故事的地域关系,故事内容的地域关系。然后考察《夷坚志》温州故事与地域关系的对应关系,发现温州本地人中流传着报应故事,官场上流传着温州的鬼怪故事,科场上则不分地域流传着梦占命定的故事,由此发现宋代不同地域关系中通过志怪故事形成不同社会意识的规律。第二章进一步讨论《夷坚志》杭州故事,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文本与书写:宋代的社会史——以温州、杭州等地方为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