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讲演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自序
第一单元 形象结构和真善美价值错位
第一讲 面对理论与审美阅读经验为敌的困境
第二讲 生活、情感和形式:三要素结合在逼真的幻觉里
第三讲 细节的特点和情思的深度
第四讲 主要特征同化次要特征:单纯和丰富的统一
第五讲 真善美三种价值的错位
第二单元 创作心理:非智能与智能结构
第六讲 心理素质:多情善感
第七讲 观察的深度和精度
第八讲 从寻找人物的区别开始
第九讲 感受力:找到自己
第十讲 感受力:把自我的特点和对象的特点结合起来
第十一讲 想象力:联想的渠道——相似、相近、相反
第十二讲 表达力:语言的常规用法和超常规用法
第十三讲 表达力:语义的颠覆和重构,有理陌生化和无理陌生化
第十四讲 表达力:外部细节的洪流
第十五讲 表达力:内心效果的精致
第十六讲 表达力:现代叙述——电报文体和冰山风格
第十七讲 表达力:对话的心口错位
第十八讲 形式感:不同媒介,不同的优越和局限
第十九讲 形式感:艺术形式对生活和情感的规范
第二十讲 形式感:丰富的统一
第三单元 诗歌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
第二十一讲 意象:客体的概括性和情感的独特性
第二十二讲 浪漫想象和意境:强烈感情和不强烈感情
第二十三讲 感受层次:从审美到审智
第二十四讲 直接抒情和意象并列
第二十五讲 诗歌是把米酿成酒
第二十六讲 想象:逻辑的变异——无理而妙
第二十七讲 主导意象和从属意象的有机整体
第二十八讲 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
第四单元 散文的审美规范性和开放性
第二十九讲 审美和审智的调节
第三十讲 情趣、理趣和流派的缺失
第三十一讲 审美、审智和审丑
第三十二讲 亚审丑——幽默:以丑为美,以歪为美
第三十三讲 审智的感觉和过程
第五单元 小说的审美规范性和开放性
第三十四讲 人物情感的多元错位
第三十五讲 把人物打出正常轨道
第三十六讲 情节:审美因果超越实用、理性因果
第三十七讲 性格:寻找情感的着迷点
第三十八讲 情节的淡化:意识流和魔幻因果
第三十九讲 环境的强化和淡化
第六单元 审美规范的解构与重构
第四十讲 风格、流派:对审美规范的突破
附录
一、冲破理论与审美阅读经验为敌的困境
二、主要著作简介
三、主要论文
自序
也许,有些读者一看这书名就觉得有点背时。文学性?人家伊格尔顿、乔纳森·卡勒,还有加缪、德里达,不是都早就宣告了它的虚幻了吗?不存在某种统一的文学性,不是已经成为共识了吗?这个孙绍振是不是昏庸老朽了,居然选了这么一个落伍的课题?
我并不是聋子。从国外对文学性的宣判,到我们国土上此起彼落的几乎是没有任何保留的响应,认为文学性是虚幻的观点已滔滔滚滚,成为主流,其气势磅礴,我不可能不为之震动。但在学习西方大师的学说的时候,我时常想起王安石的话:法先王之意,而不法其成法。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出息。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这句话和王安石所说的遥遥相对,息息相通。要做西方大师的好学生,应该是师其意,而不是师其语(现成的结论)。他们的话语是从他们的历史和现状中建构出来的,拿到我们国家,肯定有格格不入之处。或者说得土一点,作为世界性的思想家,他们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完整的。我们虽然外语不太行,但对西方的文化历史还是略知一二,而他们在建立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的时候,对于中国古典和现当代文学,可能像刁德一到了沙家浜——两眼一抹黑。他们不是神仙,理论有偏颇是正常的事。他们理论中的什么东西最值得我们学习呢?我想,应该是他们把权威当作对手(rival)的质疑精神。乔纳森·卡勒说过:从实际的效果上看,理论是对于“常识”的批驳。它总是力图证明那些我们认为理应如此的常识实际上只是一种历史的建构,同时,理论探讨可供选择的概念,它涉及对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前提或假设提出质疑,对任何没有结论却可能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提出质疑。我想他的话是很精彩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对于“文学性”这样的常识加以质疑,得出的结论是,不存在文学性这回事。世界上既没有共同的文学性这样一个实体,也没有文学性这样一个普遍理念。
如果大家都相信了没有文学性这么一回事,把它视为“理应如此”、“理所当然”,那就该属于“常识”。但相信了他的结论,就违背了他的方法,因为他强调过,要对任何“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提出质疑”,对“常识”要加以批驳。而这种质疑和批驳,是不是包括乔纳森的理论呢?如果包括,那就恰恰可能是对“没有文学性”这一命题的否定。如果不包括他的理论,这就意味着他的理论不是“理所当然”的,那还有什么权力昭告世人对任何“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提出质疑”呢?
当然,西方大学者并非等闲之辈,对于这样的悖论,早就提前作了理论免疫。还是这个乔纳森·卡勒,他说,他们的理论之所以成为“理论”,是因为他们提出的观点或论证对那些并不从事该学科研究的人具有启发作用,并且提供借鉴。简单地说,“被称为理论的作品的影响超出它们自己原来的领域”。原来,号称文学理论,可是对文学,你最好不要指望它管用。
说得更为实在的是伊格尔顿,他在《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中说,没有文学性这回事;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看,文学性既没有统一的内涵,也没有统一的外延。他还用整整一章,以英国文学史为例来说明这一点。我想,他的论证是严肃的,但有两个问题必须慎重。
第一,研究问题,具有统一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或定义,是研究的出发点还是终点呢?我想,出发点当然不是概念或定义。西方有经院哲学的烦琐概念的传统,这有其优越性,也有其局限性。如果对其无限崇拜,就可能作茧自缚。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人掉到了深坑里,有人把绳子放下去救他,他不接绳子,却让放绳子的人先把绳子的定义告诉他,然后他才决定是不是接受这根绳子。如果允许引申一下,我们说,医学界至今对死亡的定义还有争议,还在不断地发展,难道可以因此把所有的火葬场关闭吗?更严肃的问题是,如果文学性还没有得到最后的肯定,我们就不会欣赏《红楼梦》,不为它的文学性感动了吗?
第二,研究当然要建立在历史的考察上,但历史的方法是绝对完美无缺的吗?文学性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文学性讲演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