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思想的困局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当代西方思想的困局/劳思光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
(中西对话)
ISBN 978-7-5675-4660-8
Ⅰ.①当… Ⅱ.①劳… Ⅲ.①哲学思潮-研究-西方国家-现代 Ⅳ.①B15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21742号
中西对话
当代西方思想的困局
著  者 劳思光
策划编辑 王焰
项目编辑 朱华华
审读编辑 吴飞燕
责任校对 陈美丽
装帧设计 崔楚
出版发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编 200062
网  址 www.ecnupress.com.cn
电  话 021-60821666 行政传真 021-62572105
客服电话 021-62865537 门市(邮购)电话 021-62869887
地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先锋路口
网  店 http://hdsdcbs.tmall.com
印 刷 者 苏州美柯乐制版印务有限公司
开  本 890×1240 32开
印  张 7.25
字  数 168千字
版  次 2016年5月第1版
印  次 2016年5月第1次
书  号 ISBN 978-7-5675-4660-8/B·997
定  价 29.80元
出 版 人 王焰
(如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订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客服中心调换或电话021-62865537联系)
丛书序
清末民初的百年间西学东渐,中国的思想与学术在一场惊天动地的典范转变后,逐渐陷入一个所谓的“双重边缘化”困境。在理论知识上忠实追随西方,不仅使我们在国际学术版图上沦为边缘,研究对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也颇为有限。华人社会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上年复一年投入庞大人力与资源,追求国际竞争力,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西方、重建“主体性”,又如何在学术上与西方对话?
许多人急于提出“本土理论”,然而理论知识的产生必须由更根本处着手。无论是对西方论述的回应或评论、由现代学术的观点诠释传统、检视中西思想交流,或直接面对本土学术议题,系列丛书的目的都在以一种较一般“本土化”论述视野更为宽广的思维,来推展本土学术可长可久的发展。
导读
陈振昆(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劳思光先生一生以《中国哲学史》闻名于世,但实际上劳先生的文化志业与学术成就远远超过《中国哲学史》的局限。刘国英教授尊称劳先生是“当代中国批判思想家和世界意义的哲学家”。他强调劳先生不是以弘扬国学的民族主义心态来撰写《中国哲学史》的,而是“从理论效力的高度,来分析、判别与评估中国思想家在哲学理论上的成就与贡献”。再者,劳先生在《历史的惩罚》中以一种动态的历史观对中国文化进行考察,也就是用一种开放性的态度而不是独断论形而上学的封闭方式来看待中国文化。劳先生秉持康德批判哲学的精神,力主中国哲学通往世界哲学的发展,努力发掘传统中国哲学中具有普遍价值的成素,使之成为能面对当前世界文化问题的思想资源,让中国哲学成为一种能继续发挥功能的哲学。
[1]

沈清松教授并认为劳先生晚年之所以契合于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 )的文化哲学,是因为哈贝马斯构思了一个足以促进人类理性健全发展的完善计划,并把第二次的启蒙运动扩大到能够涵盖人类沟通行动(communicative actions)的生活世界。劳先生珍视哈贝马斯哲学坚持人类理性以对抗后现代的反理性主义的勇气(可称之为“理性的希望”(hope of reason)),并且透过理性的两个功能:“批判”(the critical)和“建构”(the constructive),从东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互相丰富中获益,让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共同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沈清松教授推崇劳先生面对中国与世界文化危机的宏伟视野。
[2]
劳思光先生本名荣玮,号韦斋,思光是先生的笔名。先生本籍湖南长沙,1927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46年就读北京大学哲学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1955年因办报论政,不容于戒严政府而离台赴港,先后任教于珠海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两度赴美为访问学人(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1969—1970)、普林斯顿大学(1975—1976));1985年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休后转任原校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逸夫书院高级导师(1986—1997)。1989年台湾解严,劳先生返台任教于清华、师大、政大
[3]

与东吴等校客席;1994年起受聘于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与哲学系讲座教授,直至2012年10月辞世为止。
劳思光先生出身翰林世家:高祖父崇光公官拜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祖父启恂公曾任陕西鄜州知府;父亲竞九先生,中将军阶退伍,曾加入同盟会并参与辛亥革命。劳先生幼承家学,加以天资聪颖,七岁即擅诗能文,从此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4]

劳先生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失效,而现代文化建设尚未就绪的迷乱时代,不得不询问“中国的路向为何?”、“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等问题。劳先生在二十岁,也即入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前后,即开始关心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危机与哲学危机问题。为文化危机与哲学危机寻求解决困境的可能途径,便成为劳先生一生尔后约六十五年学术岁月的研究旨趣所在。晚年劳先生的学术生活更聚焦于建立一个足以解决当代文化与哲学困局的文化哲学,并为之奠定理论基础。
劳先生把他个人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5]


早期:主要包括1958年以前发表的著作,此时期的论著主要发表于《民主潮》,旁及《祖国周刊》、《民主评论》、《大学生活》、《自由学人》等杂志,最后被集结为“思光少作集”七册(1986—1987)
[6]

。此时期劳先生的思想的主轴主要采用“黑格尔模型”(Hegelian model)来探求中国儒学的新出路,并旁及对西方传统与近现代哲学的融摄。
劳先生的早期思想,关心中国现实的政治情势与 ............

书籍插图:
书籍《当代西方思想的困局》 - 插图1
书籍《当代西方思想的困局》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当代西方思想的困局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