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手稿_再研究_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关于“巴黎手稿”再研究的一个“路线图”
聂锦芳
(1)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资本论》手稿写作的时间长达四十余年,而其旅居“巴黎时期”(从1843年10月到1845年1月)的著述是在这一漫长的思想之旅中竖立的第一块界碑。根据写作方式的不同、思想表述的差异,可以将这些著述分为两类:一类是马克思对同时代人以及前人政治经济学著作的摘录和抄写,其中没有他个人观点的详尽阐发,只有寥寥数语评论或批注,我们称之为“巴黎笔记”;另一类是大量的正面阐述和思想论证,或者即便由他人的议题引发,但马克思个人的议论却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我们称之为“巴黎手稿”。根据上述划分,“巴黎手稿”应该包括通常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个笔记本”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简称《穆勒评注》)。这与多年来学界流行的或者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同于“巴黎手稿”,或者把《穆勒评注》归入“巴黎笔记”的做法是有差别的。我认为,厘清上述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把握当时刚刚由对“副本”的批判转向对“正本”的批判的马克思的原始思想状况、进展和走向。
当然,上述说法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过去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然而,同样应该指出的是,1932年由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发表所引发的把马克思思想单纯做“人本主义化”的解释进而形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1983年马克思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在中国出现的“异化和人道主义”论争等重大理论事件,现在看来是具有双重的效应的:一方面它们确实吸引了更多的论者关注这一文本,从而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但另一方面,由于过于功利的“现实”考量,再加上原始文献资料的欠缺,使当时对马克思复杂思想的理解在全面性、客观性等方面又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很多地方有待完善和提高,从“文本学”角度考虑甚至仍有一些工作尚未展开。因此,重新把“巴黎手稿”作为一个文本个案进行深度研究,仍是非常必要的;这里只对这项工作作一个简单的勾勒。
一
、文献疏证
要全面而客观地解读“巴黎手稿”,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弄清楚马克思当时理论活动的实际情形和这一文本写作的原始状况,这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巴黎时期”马克思的著述和活动情况
“到巴黎去,到这座古老的哲学大学去吧……到新世界的新首府去吧!”
(2)
这是1843年9月马克思在给朋友的信中所发出的呼吁,其实也是他自己的期盼和计划。果然,一个月之后他就到了巴黎。与原属同一阵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试图在观念领域寻求社会变革的思辨方式不同,马克思已经转向了对“市民社会”的现实观照,但近代以来资本世界的复杂性使这时的他实际上也并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来理解社会、寻找出路;与恩格斯那样进入工厂、实际了解“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途径也不同,他是从研读政治经济学著述开始的。从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先后仔细阅读了布阿吉尔贝尔的《德国详情,它的财富减少的原因和补救办法之无效。论财富、金钱和租税的性质。论自然、文化、商业和谷物之利益》、麦克库洛赫的《论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成就、个别问题和意义》、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让·巴蒂斯特·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舒耳茨的《生产的运动》、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大纲》、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弗雷德里克·斯卡尔培克的《社会财富的理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等15位作者的19部经济学著作,写下了他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批笔记。
当然,这期间马克思阅读和思考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学,实际上更为宽泛。当时除德文以外他已经掌握了法文,于是他阅读了孔西得朗、列鲁、蒲鲁东、卡贝、德萨米、邦纳罗蒂、傅立叶、劳蒂埃尔、维尔加尔德尔和其他作者的法文著作。此外,他还通过德译本或法译本来了解英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3)
,例如,对于欧文的作品,他就是通过法译本和论述欧文观点的法国作家的著作来了解的。对这些社会主义文献的研读,再加上有零星机会接触现实的工人运动,促使马克思产生了一个“编纂一套社会主义史的资料汇编,或者毋宁说是一部用史料编成的社会主义史”
(4)
的计划。这是他在巴黎时期第二方面的工作。
在观察现实和研读他人著述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步产生了表述自己独立观点的想法。这特别体现在原来大段摘录他人著述的笔记本上,评论性的意见渐趋增多,到后来甚至发展为其个人思想的长篇阐释、系统论证和发挥。这样,马克思就形成了写作两卷本《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马克思曾经打算撰写的这部书的草稿,当然这一计划后来没有完成。
上述梳理告诉我们,研究巴黎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必须考虑到当时的各种情况及马克思著述的总体情形,如果只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众多材料中单独撷取出来,进而对其内容进行抽象地解读和发挥,是不可能完整地把握马克思当时的理论视域和思想变迁的,由此所进行概括和评论也必然是有片面性的。
2.“巴黎笔记”与“巴黎手稿”的关系
“巴黎笔记”与“巴黎手稿”是穿插写作的。当时马克思思考的议题很多来自他阅读的书籍和文献,只有把这些书籍和文献中所涉及的思想作通盘的考察,才能厘清马克思当时思想的实际状况,从而避免“解释缺失”或“过度诠释”。通常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称谓其中的“三个笔记本”,其实这是在1932年编入MEGA1第1部分第3卷时编者为了命名方便而加上的。所谓“经济学”、“哲学”的提法实际上割裂了马克思当时理论活动的整体状况。在马克思的研究活动中事实上是没有我们后来习惯了的、作为现代学科分类的诸如“经济学”或“哲学”等的分野的。第一个笔记本中所论述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是经济学议题吗?其实马克思把它们看做是当时的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阶层不同的收入形式,由此映现出他们悬殊的社会境遇,并以此来透视当时森严的等级结构、相互关系及其未来命运,这是分明属于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固守于马克思巴黎时期研究的所谓“经济学”领域,而把它们与他当时正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巴黎手稿_再研究_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