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中国人的底线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章 防御价值歧义的陷阱
1.防御价值歧义的陷阱
2.承认“价值民主”的多样性
3.非强势的困惑
4.无可选择的选择
5.文化传统与无文化的传统
6.真理永远是具体的
7.因人而异的意义选择
8.夫妻关系与国际形势
9.命运的数学公式
10.不要用庸俗剪裁高雅
11.通俗、经典与商业化
12.价值虚无的泛滥与肆虐
13.中国在世界上不会永远是“他者”
14.一个人与一切人的价值标准
15.为什么书会使某些人蠢起来
16.荒唐的出现绝非偶然
17.话说“朝三暮四”
第二章 守住人生的底线
1.守住人生的底线
2.爬行的现实主义
3.“个体”的全面贬值
4.我们曾经都太讲心术了
5.既非罪犯也非英雄的大多数
6.现实里的等级观念
7.思想不是少数人的特权
8.被“叛卖”的政治
9.人生最重要的是知道“不做什么”
10.人在境遇中的主动性美德
第三章 我的处世哲学
1.我的处世哲学
2.高调门不一定是好事
3.为人处世是一门大学问
4.不争论“主义”
5.不能只关心国家大事
6.恶是一种病态
7.我的喝酒
8.目光比人还难作假
9.超脱.幽默.轻松
10.幼稚的成熟与成熟的老到
11.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
12.成也圈子败也圈子
13.“饥饿效应”与“陌生化代价”
14.我的二十一条人际准则
15.“人性恶”不一定只属于别人
16.生命健康的三个标准
17.为自己创造不止一个世界
第四章 时间的困惑与记忆
1.一个被腰斩的国家
2.不太愿意承认的超级大国意识
3.人们是需要许诺的
4.一个需要自省的民族
第一章 防御价值歧义的陷阱
理想的实现靠的是实践而不是理想自身的不断重复宣讲。特别是在革命者取得了夺取政权的胜利,他的主要任务变成了进行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后。经济生活的组织首先是靠利益原则的正确运用而不仅仅是理想主义的宣传。
1.防御价值歧义的陷阱
中国古代四部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大学》中提出了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实现全部政治理想的基础思想。它说:“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反过来,此书又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命题。
这个在逻辑上未必经得住推敲的命题却为许多代的中国士人所信奉。修、齐、治、平,是中国封建社会士人的最高人生理想。只是在道德层面上,个人是高度受重视的。至于个人的正当利益,却少有论述。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子提出“义利之辩”,他轻视“利益”的观念,而强调“道义”是高于一切的,儒家还提出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命题,认为为了道义原则而牺牲生命是最崇高光荣的事。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来,“修齐治平”的理论人们讲得少了,共产主义也好,自由主义也好,民主主义也好,更侧重的是社会的制度方面的变革。但是对于家庭的重视却是一直很少变化的。中国古典的八种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前两种就是专门讲家庭和血缘关系的。儒家学说首先不是人权的学说而是人的义务的学说,它认为:人是生存在与他人,特别是与自己的亲属的伦理关系的链条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有相应的义务;如果各安其位,各行其义务,这个社会就是清明和太平的,反之就将是灾难。甚至婚姻的基础也不是爱情,而是伦理义务。在中篇小说《拂晓前的葬礼》中,强壮而有活力的主人公被强迫和他所不爱的女人成婚,理由是因为他的母亲去世,而他的父亲和他幼小的弟弟妹妹,都需要一个能劳动的女人来操持家务。当主人公拒绝这桩婚姻时,他的父亲和弟妹全都跪在他的面前,向他哀求,于是他不得不接受这桩婚姻。中国历史上确有过四世同堂、五世其昌的大家庭,世人以拥有这样的家庭和大量的子孙后裔为人生的最大幸福。一般人也强调家庭的意义。“文化大革命”中的自杀者,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不仅在社会集团中受到批判斗争孤立,而且在家庭中也处境不妙才走上了绝路的。至今,一个独身者仍然会受到过多的关心和忠告,会有许多人帮助他或她寻找婚姻伴侣。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在人民革命中受到了很大冲击,因为领导这一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主张“阶级论”,认为人的归属首先是阶级,其次才是家庭。党提倡那些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或反动地主家庭的人与自己的父母划清界限。多有革命者检举自己的家人的反革命罪行的情况,这种行为受到表彰和肯定。
现在的计划生育大大增加了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性,独生子女被称为家中的小太阳,有许多家庭孩子处于家中的特权地位。
近年来这些情况开始有些变化,独身者、不结婚而与异性同居者、结婚而不要孩子者,在大城市逐渐多了起来,但在整个人口中,他(她)们只占极少数。
在中文中,国家的概念是崇高的,国家一词既是country,又是nation,并且也是state。在古老的中国,国的概念还与君的概念密不可分,因此对国与君的忠诚被视为极大的美德。但中国又屡屡发生农民革命与改朝换代的事情,不断地发生背叛、变节、归顺新主子的故事,这里常常发生政治道德政治价值上的悖论。从孔子治《春秋》时起,哲人们就致力于以说得通的政治道德政治价值论点来说明历史的变革。然而,这始终是中国的政治哲学上的一个无法完全解决的难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屈辱经验大大加强了国家观念的民族主义色调。爱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外来侵略压迫、拯救濒临灭亡的中华民族,一直是近现代中国最富有动员力的政治主题。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与历史发展中,少有多元制衡的观念与实践。适应着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与严格的尊卑长幼秩序,儒家强调的是中庸之道,即通过抑制极端主义的偏激做法来维持社会的平衡。历史上中国人提倡忠君,同时又抨击暴政,要求君王爱民如子,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同样,在提倡孝敬父母、师长的同时,提出“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儒家的理想包括了被统治者的忠诚与驯服,但它的前提是统治者的仁爱、谨慎、宽容和在道德教化方面的表率作用。至今,中国的执政党仍然时时强调党员干部的身教胜于言教;至今,中国共产党选拔干部的标准仍然是德才兼备,就是说,把一个人的道德表现、道德形象,视为担任干部的首要的条件。“ ............

书籍插图:
书籍《守住中国人的底线》 - 插图1
书籍《守住中国人的底线》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