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中医_一本你终于可以读懂的中医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一、来源于生活的中医药
二、一切从整体考虑
三、阴阳五行——中医学的方法论
四、中西医“脏器”不能等同
五、“心胸宽阔”——一切从“心”开始
六、肺近君主(心),为“相傅之官”
七、脾为后天之本,“切脾”能危及到生命吗
八、肝主疏泄——“伤心”其实最伤肝
九、肾管伎巧通于耳,“两耳垂肩”有大智慧吗
十、“心包”——君主对外的联络官
十一、胆量大小与胆囊无关
十二、 三焦——水液运行之通道
十三、从“心肝宝贝”看五脏之间的关系
十四、经络是路线,穴位是驿站
十五、“人活一口气”,气是什么
十六、从“汗血宝马”谈起
十七、“运气”不是算命
十八、致病之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十九、百病生于气,喜、怒、悲、恐皆伤人
二十、怪病多由痰作祟
二十一、病名相似治不同,望文生义可不行
二十二、看病四诊合参,避免以偏概全
二十三、颜面望诊不是相面
二十四、从言谈话语中发现的疾病
二十五、舌诊,内脏变化的“明镜”
二十六、“把脉”——能工巧匠的试金石
二十七、五花八门头绪多,执简驭繁分八纲
二十八、脏腑辨证作指南,临证用药不茫然
二十九、中风伤寒,六经辨证细端详
三十、瘟疫流行,叶、薛、吴、王显身手
三十一、历尽经孕产乳,青春芳华常驻
三十二、中医让“哑科不哑”
三十三、疮疡不一样,临证分阴阳
三十四、因而饱食,筋脉横解——吃出来的肛肠病
三十五、正邪斗争,决定是否发病
三十六、治未病,事半功倍
三十七、治病必求其本
三十八、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三十九、治病的境界,“以和为贵”“以平为期”
四十、汤、丸、散、片,制成剂型随病选
四十一、“以毒攻毒”,无三心有二意
四十二、都是无知贪功惹的祸
四十三、说说发物与忌口
四十四、中医麻醉之路——“药酒”“麻药”“针刺”
四十五、金针拨障,领袖见光
四十六、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中医正骨绝活
四十七、推拿按摩——玩转乾坤的大手掌
四十八、“针灸拔罐,病去一半”
四十九、中医心理暗示愈陈病
五十、“病不服药,常得中医”
五十一、保健养生,越活越年轻
五十二、抓药的传说
五十三、古代医生的称谓和考核
五十四、传承医术,医案功不可没
五十五、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一、来源于生活的中医药
原始的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虽然没有文字,不会说话,却一直在和疾病作斗争。在科学发达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类对疾病及其原因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依靠本能或凭借直觉和表象经验,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作为药物或工具治疗病痛。
(一)神农尝百草—中药的起源
人类从开始的时候,就本能的自救。为了保护自己免遭风雨和野兽的侵袭,构木为巢,栖身树上;为了御寒,以树皮、兽皮充当衣服;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不懂得耕作收获,饿了只能从自然界寻找现成的东西拿来充饥,“饥则求食,饱既弃余”。可以想象,人类在采集野菜、种子以及植物根茎充饥的时候,有可能吃到一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头痛、呕吐和腹泻等情况,甚至可能昏迷、死亡。比如吃了大量的大黄,会引起腹泻;吃了瓜蒂,可导致呕吐。当然,也可能有例外的情况,譬如正在腹泻时,无意中吃了某种植物,腹泻缓解了。这样天长地久,人们就逐渐懂得了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寻找某些能治病的植物。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药物也就出现了。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正是人民群众这种实践的反映。神农氏系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包括吃进去的东西都能看得见。因此神农利用他的“特异功能”,以身做试验,尝遍百草,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东西能吃,什么样的东西不能吃,什么样的东西吃了能治什么病。不过,神农氏最终还是死在了毒药下,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小说中经常见到的剧毒之药——断肠草。神农氏的一生也称得上是“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了。
山西省高平市神农镇神农庙内的一幅对联概述了神农氏一生的功绩:
尝百草替膳腥羊头山下立耒耜文明肇绪神农氏
教蚕桑调药石丹朱岭前开口中薪火传庚华夏族
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中也说道:“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有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了。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的积累下去,乃有草创的记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人类发现药物的生动描述。
以神农氏为代表的最早的药物试验的“小白鼠”们,通过有意无意的对本草药性的尝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数次的反复实践,成了中药的重要起源。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许多药物知识,被传承下来,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随着时代的发展,并得以以书籍的形式记载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正如宋代刘恕在《通外纪》中说:“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啖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汉代把药学名著冠名《神农本草经》,既是“言大道”(《尚书·孔安国序》),又是对先人发现药物的尊崇。《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著作,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
在《神农本草经》中,阐述了药物的上、中、下三品分类及其性能意义,药物的君臣佐使及在方剂配伍中的地位和作用,药物的阴阳配合、七情合和、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有毒无毒,药物的采造,药物的煎煮法,药物与病证的关系等,至今仍是临床用药的法规准则。它所记载的365味中药,多数为临床常用药物,至今仍在习用。千百年来,它作为药典性著作,指导着海内外炎黄子孙应用药物治疗疾病,保健强身。
(二)取火、磨石——古朴医学添新枝
除了发现药物以外,外治法的出现大体也经历了这样一种体验摸索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中,人和动物杂处一起,难免引起搏斗导致外伤,当采集和猎取食物时,因碰撞、跌倒或由高处坠下而引起身体损伤的事也会经常发生,当这些外伤出现时,人们有可能不自觉地抚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学点中医_一本你终于可以读懂的中医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