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建文帝卷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4章 建文削藩与帝国大难
一、建文削藩之先声——明故宫东角门师生对话
二、建文朝“削藩”三派
三、削藩国策的出台
四、十月内连削“五王”
五、建文削藩攻坚战
第5章 靖难之役与建文失国
一、“靖难”兵起与建文朝北方军事防御体系的瓦解
二、建文朝廷的第一次北伐与朱棣“靖难军”的快速战术
三、建文朝廷的第二次北伐与朱棣“靖难军”的“前胜后败”
四、建文朝廷的第三次北伐与“靖难战争”的相持和胶着
五、朱棣“靖难”战略的改变与建文朝廷的迟缓应对
六、朱棣“靖难军”步步逼近,建文政权快速瓦解
七、南京沦陷,建文失国
第6章 建文悲歌与建文情结
一、壬午殉难
二、建文悲歌
三、建文情结——为什么那么多人追随与怀念建文帝?
四、建文帝失败原因分析——拷问儒家的“得人心者得天下”理论
第7章 建文“蒸发”与谜案追踪
一、谜案产生——朱棣:“闔宮自焚”;建文:“人间蒸发”
二、迷雾加重——“建文”上门与“邂逅”建文
三、谜案初解——建文逃离京师,君臣亡命天涯
四、雾里看花——海内海外建文“漫游”
五、谜案锁定——出亡福建 终老宁德?
后 记
第4章 建文削藩与帝国大难
朱元璋大封诸子,给自己的皇位继承人留下了一个烫手山芋。历史的经验是:汉代削藩,天下大治;晋朝不削藩,天下大乱(“八王之乱”)。建文君臣们对藩王的危害早有洞察,削藩是其政策的必然选择。但是,采取什么方式削藩呢?
削藩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块心病,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朱允炆在当皇太孙的时候,就对虎视眈眈的藩王叔叔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担忧,他也曾经请教过一生什么难事都没难倒的老皇帝朱元璋,可没想到朱元璋却被这个难题彻底地给难住了。祖孙俩尽管谈了一阵不着边际的空话,什么“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但最后还是说到了要害——削地削藩,以兵讨之。朱元璋最终也肯定了皇太孙的主张,所以说削藩并不是后来朱棣所指摘的那样——违背“祖制”,而是“祖上”所认可的。对于这一点,建文帝比谁都清楚,所以他觉得这件大事一定要做。
但朱允炆从小就是在宫廷里长大,即使是在皇爷爷晚年见习理政了一段时间,但他学到的政治经验毕竟有限,加上自身天性“至孝文弱”,所以他对如何消除诸藩对大明皇权的威胁还充满了犹豫,为此他要向可以信任的人请教。
一、建文削藩之先声——明故宫东角门师生对话
其实生在帝王家的人有时还真无奈,因为政治场上表面看来风平浪静,但实际上隐藏着不知有多少凶险的暗礁与杀机,一旦说错了一句话或交了一个不可靠的政治场上的朋友,说不定就能把自己送进了坟墓。对于目睹洪武年间爆发了那么多大案要案的朱允炆来说,他即使再文弱也不会不知道这个理。但是,对于生活在深宫里,个人朋友圈子十分狭小的朱允炆来说,又该向谁去讨教呢?
黄子澄!
黄子澄在洪武十八年全国举人统考中考了第一名——“会元”,他可有才了,否则怎么会考全国第一的呢!更为主要的是当时黄子澄是东宫伴读,这是古称,实际上是东宫皇太子或皇太孙的老师。在中国历代王朝当中,东宫伴读可是个十分紧要的位置,一旦未来帝国大位让东宫里主人给继承的话,那么这个东宫伴读很有可能就会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所以东宫里的主人与东宫伴读或侍讲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极其亲密的,有时甚至是莫逆之交,即使年纪悬殊一点,也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当时的黄子澄与朱允炆就是这么一种非同一般的关系。所以朱允炆有了“难题”了,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请教黄子澄。
这一天,朱允炆坐在明皇宫的东角门,脸上布满了忧愁的神色,他看到老师黄子澄走近时,就轻声地问黄子澄:“现在各地的那些藩王叔叔们拥兵自重,他们中好多人都有不法之事,先生,你说怎么办?”黄子澄环视周围,观察到没人,就回答说:“您的那些藩王叔叔所拥有的王府护卫兵力,只够他们自守,不用您过分焦虑;倘若他们真的发动叛乱,我们中央将掌控的全国军队开赴过去,看还有谁能抵挡得了?”接着,黄子澄又给朱允炆讲了汉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故事,最后他总结道:“汉朝叛乱七国的实力不是不强,但最终它们都灭亡了。中央与地方藩王之间虽然有实力大小、强弱的差异,但最终鹿死谁手就在于顺理还是逆理,中央讨伐地方藩王,理顺得很,那就必然会胜利;而地方藩王反叛朝廷,这个理是不顺的,他们必定要失败!”皇太孙朱允炆听后连连点头称是,心中默默地笑了。(《明史·黄子澄传》卷141;《明太宗实录》卷1)
二、建文朝“削藩”三派
东角门师生密谈,使得本来心里没有多少底的朱允炆拿定了削藩的主意。但具体怎么去削藩呢?朱允炆还没有当权,当然就无法找人公开地讨论和研究实施方案了。但老皇帝朱元璋的驾崩和燕王南下奔丧等一系列突发事件都给建文帝发出了这样一个“信息”:该到了着手解决藩王问题的时候了。
但怎么解决?朱允炆现在刚刚登基,就以老师黄子澄的主张,用汉景帝的武力削藩方式,会不会被人指摘:皇祖死骨未寒,做孙子的就这样对待皇祖的亲生骨肉、自己的亲叔叔,这岂不是将自己陷于不义不孝的境地了吗?但如果不去考虑藩王问题的解决,维持现状,这些藩王叔叔个个都拥兵自重,骄纵不法,甚至还有人说他们图谋不轨。虽说现在没有真凭实据,但真要到了有真凭实据的时候,恐怕一切都晚矣,弄不好自己成为历史上的第二个晋惠帝。因此,建文帝尽管文弱又没有政治斗争经验,但他天性聪慧,熟读历史,对于自己即位时所面临的严峻的局势还是十分清楚的,故而他一即位就开始将削夺藩王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作为他的“建文新政”的重要举措。
对于建文帝所面临的困惑和难题,朝中许多有识之士都有同感。但缘于各自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或各自认知程度的差异或政治倾向的差别,建文朝的大臣们对于削藩有着三种不同的意见或主张。
⊙第一种是武力削藩派
这一派以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和建文朝新近召进的翰林侍讲方孝孺为首。
前面我们讲过,齐泰是个做事极其谨慎、细致踏实的人,他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与重用,朱元璋临终时他在场。老皇帝遗诏中说:让诸子藩王在各自的王国里遥祭,不要上南京来奔丧,各王国的军队与百姓一律听从朝廷的节制。但各藩王接听遗诏时都不相信,认为要么是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要么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大明帝国:建文帝卷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