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以阅读来记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以阅读来记忆
[美] 阿扎尔·纳菲西 著
朱孟勋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目录
洛丽塔 Lolita
盖茨比 Gatsby
詹姆斯 James
奥斯汀 Austen
后记
谢词
谨以此书纪念我的母亲
娜扎特·纳菲西
也献给我的父亲
阿莫德·纳菲西
以及我的全家:比冉、妮佳和达拉。
我们对谁倾诉世上发生之事,
为谁到处竖起巨大的
镜子,并期望镜子能被填满
而且保持不变?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米沃什,《安娜莲娜》
作者说明
书中人物与事件皆经过修饰,主要是为了保护个人安全,避开审查官的虎视眈眈,避免相关人士阅读后对号入座,利用他人的秘密填补自己的空虚并借此发迹。书中的事实皆按记忆忠实呈现,但我尽可能以各种方式保护朋友与学生,替他们改名、伪装,让他们也认不出自己,并将他们的经历交错互换,以确保他们的秘密不致泄漏。
洛丽塔
Lolita
1
1995年秋,辞去上一份教职后,我决定纵容自己去圆一个梦。我挑了七位最优秀最用功的学生,邀请她们每星期四早晨到我家来讨论文学。她们清一色是女性——在我私人的住所开男女合班的课风险太大,即使讨论的不过是小说。我们的课堂虽是男性止步,但仍有一名男学生锲而不舍,坚持伸张他的权利。于是他,也就是尼玛,私下照样阅读指定的作品,并在某些特殊的日子到我家来讨论我们正在看的书。
我时常玩笑似的以斯帕克的《布罗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提醒学生,并问:“你们哪个最后会出卖我?”因为我生性悲观,相信到头来总会有人背叛我。娜丝琳曾调皮地回答:“你自己说过,到头来我们都会背叛自己,成为出卖自己基督的犹大。”玛纳则强调我并非布罗迪小姐,而她们不过就是她们自己罢了。她让我想起我常挂在嘴边的叮咛:无论是什么情况,千万别把小说当成现实人生的翻版,而小看了它;我们在小说中探求的并非现实,而是真相的顿悟。不过假如要违背自己的告诫,选一部最能反映我们在伊朗生活的小说,那绝非《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或《一九八四》,而是纳博科夫的《斩首之邀》(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
),或更贴切的《洛丽塔》(Lolita
)。
我们的周四晨间研讨会进行了两年,我在德黑兰的最后一夜,有几个朋友和学生前来道别,顺便帮我打包。当我们将屋里所有的东西打包,当所有物品和色彩褪成八只灰皮箱,像精灵幻化成烟、缩进瓶中后,我和学生们衬着餐厅光秃秃的白墙,合拍了两张照片。
那两张相片此刻就在我眼前。头一张有七个女人,她们倚墙而立,按当地法律规定,穿戴黑袍黑头巾,全身包得密不透风,只露出脸蛋和双手。第二张照片还是同一批人,同样的姿势,倚着同样的墙壁,唯一不同的是,她们除去了外层的包覆。她们因缤纷的色彩而有所区分,因衣服和头发的颜色、式样与长度而独特,就连那两个仍戴着头巾的女孩看起来也不太一样了。
第二张最右边穿白色T恤和牛仔裤那个,是我们的诗人玛纳,她入诗的题材往往是多数人不屑一顾的事物。照片没反映出玛纳黑眼珠奇特的晦涩不明,未能显露出她内敛、隐秘的本性。
站在玛纳旁边的是玛荷希,她的黑色长头巾,与细致的五官及腼腆的微笑,显得格格不入。玛荷希其实很能干,但她浑身流露出的优雅考究,令我们不由得称呼她“夫人”(my lady)。娜丝琳过去常说,我们不只用它来形容玛荷希,还扩展了“夫人”的含义。玛荷希十分敏感,有一次雅西告诉我,玛荷希就像瓷器一样易裂,在不熟的人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可是谁敢招惹她,准没好下场。雅西继续敦厚地说:“我则像耐用的塑料,不论别人怎么对待,都不会龟裂。”
雅西是我们这群人当中年纪最小的,照片里的她穿着黄衣,身体前倾,一脸灿烂笑容,我们常说她是大家的开心果。其实雅西生性害羞,但只要一兴奋起来,就会忘了矜持。她说话的语气略带揶揄,不仅质疑别人,也挑战自己。
我穿棕色衣服,站在雅西旁边,一手搭着她的肩。站在我正后方的是阿金,我最高的学生,留着一头金色长发,身穿粉红色T恤,笑得和大家一样。阿金的笑不像微笑,倒像压抑不住的神经质爆笑的前奏。即使在向我们倾诉她和先生最近发生的问题,她照样绽出那奇特的笑。惊世骇俗、有话直说的阿金,喜欢自己言行举止所造成的震撼效果,而时常与玛荷希及玛纳起冲突、意见相左。我们给她取了个“野丫头”的绰号。
在我另一边的蜜德拉,或许是这群人当中最冷静的一个。她就像她画里的粉彩一样,仿佛逐渐淡出的隐约人形,但她的魅力在于脸上那对不时出现的神奇酒窝,被她用来戏弄毫无戒心的受害者,使他们乖乖就范。
抓着蜜德拉手臂的是莎娜姿,由于受到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她在渴望独立和企求赞许之间摇摆不定。我们全都在笑。而尼玛,即玛纳的先生兼我唯一真正的文学批评家——要是他能坚持到底,把他那些出色文章完成就好了——是我们的隐形伙伴,摄影师。
还有一个人:娜丝琳。她不在相片中,她没坚持到最后。不过少了那些不在场或无法在场的人,我的故事就不算完整,他们的缺席仿佛没有伤口的痛楚,始终隐隐作痛。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德黑兰:它的不在场比在场更真实。
在我脑海里,娜丝琳的影像有点模糊失焦。我翻遍这些年来与学生的合照,其中许多张都有娜丝琳,但她老是躲在后面,不是躲在人后,就是躲在树后。有一张照片,我和八名学生站在教职员大楼前的小花园中,按惯例,临别纪念照都来这里取景。背景有一棵茂密的柳树,我们都笑得很开心,娜丝琳却躲在角落,从最高的学生后面探出一双眼睛,仿佛顽皮误闯的小妖精,成了不速之客。另一张照片里,她的脸夹在两个女生肩膀形成的小谷后方,我几乎认不出来。她在这张照片中眉头深锁,心不在焉,似乎不知有人正在拍她。
该怎么形容娜丝琳?我曾戏称她为柴郡猫
[1]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来去无踪。其实我根本无从形容她,她自成一类,只能说娜丝琳就是娜丝琳。
有将近两年的时间,不论晴雨,她们几乎每周四早晨都来我的住处,当我目睹她们卸除非穿戴不可的面纱长袍、绽露琳琅满目的色彩时,每每不能自已。学生们走进房间之际,卸除的不只是头巾和袍子。每个人的轮廓 ............

书籍插图:
书籍《洛丽塔》 - 插图1
书籍《洛丽塔》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以阅读来记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