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教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部颁大学中国文学系科目表商榷
论大学国文选目
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论教本与写作
论朗读
剪裁一例
写作杂谈
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
论诗学门径
文病类例
写作杂谈
关于写作答问
关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两个意见
国文教学
朱自清 著
==================================
湖南省青苹果数据中心有限公司授权作品
本作品属于公共版权图书,kindle 电子版由湖南省青苹果数据中心排版制作,相关权利为湖南省青苹果数据中心所有,侵权必究。
部颁大学中国文学系科目表商榷
二十七年,承教育部委托撰拟大学中国文学系科目草案,我就和罗莘田先生(常培)一起商量,拟成了一份,送到部里。那草案实在是我们两个人的共同意见。那草案后来又经过一番修订,二十八年六月,交给大学各学院分院课程会议讨论。同年八月教育部根据这次会议的结果,颁布了分系必修选修科目表,到现在已经施行了整三年了。
这次课程会议,我因为学年正在结束,分不开身,不能到重庆出席去。草案上既没有说明的文字,自己又没有能够向到会的诸位先生阐述一切,起草人的用意不免有被忽略的地方,也是自然的。这是我的一宗遗憾。科目表颁行后,从去年以来,陆续见到些批评的文字。金陵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的《斯文》上就有三篇,作者依次是程会易(一卷十六期)、佘贤勋(一卷十九期)、张守义(二卷一期)三位先生(佘先生已故)。《高等教育季刊》一卷三期朱光潜先生《文学院课程之检讨》里也有专评中国文学系科目的话。还有,罗莘田先生、王了一先生(力)曾各写过一篇文,论到语言文字组的科目,载在《中央日报》昆明版附刊的《语文》上。此外也许还有别的文字,但我见到的只是这些。
原案的用意,第一在“中国文学系得设文学及语言文字两组”。感谢那回出席的诸位先生,这个意见被采纳了。我们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眼见这二十年来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突飞猛进,觉得应该训练些人才适应这种新兴的专业,促进它的发展。这是实际的需要,至少我们和一些同行同事都觉得如此。但是语言文字和文学关系密切,决不该打成两橛,我们是知道的。我们并没有糊涂到主张将中国语言文字独立设一学系;而且在两组科目里我们兼筹并顾,希望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不致有偏枯的毛病。但这个分组的意见虽然被那回课程会议接受了,却似乎还没有得到一般的重视。只看现行科目表里对于语言文字的科目安排得未尽妥善,以及上面所举的《斯文》里的三篇文字都只论文学组的科目,不曾提到语言文字组,就可知道。朱先生且主张还是不必分组的好。这里我要大胆地指出,至少有一两个大学的中国文学系早就在抗战前分了组;这样训练出来的语言文字组的毕业生,至少有一些已经有成绩可见。这事实似乎是值得留意的。
原案的第二层用意在注重或提倡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我们将文学史分为四段,分量特别重。这是文学组的必修科目。另设中国文学史概要一科,定为语言文字组必修。文学组注重中国文学史,原是北京大学的办法,是胡适之先生拟定的。胡先生将文学史的研究作为文学组发展的目标,我们觉得是有理由的。这一科不止于培养常识,更注重的是提出问题,指示路子。这一科该注重使学生阅读原料,使他们尽量接触——最好是熟悉——朱先生所谓“权威作家与重要作品”;编印文学史选读材料或指定专书使学生阅读,都要他们作报告(中国文学史概要也得这么办,不过缩小规模罢了)。从这一科可以向许多方面发展:或向古代文学如《诗经》、《楚辞》等方面去,或向各代诗文或向各代大家名家方面去,或向戏曲小说方面去,或向文学批评方面去。这些得看各校师生的修养和兴趣以及图书的设备等等而定。各大学的中国文学系或中国文学系的文学组可以从这一科里发展各自的特长。这科目决不是刻板的讲章,如一般人所想像的(程先生主张设中国文学专题研究六至十二学分,意见和我们近似,但他将这一科列为选修)。可惜我们错过了说明的机会,课堂会议将那四段文学史都删掉了,只留下那不分段的。
这一点是现行科目表里最该斟酌的,我们认为分段的中国文学史是文学组主要的基本科目。此外,如上文提到的表中语言文字科目的安排,也未尽妥善。程先生指出文字学概要不该排在第三学年,是很对的,而表中这科目下面注道,“形音义并重”,似乎更忽略了二十年来声韵学的发展。我要指出,民国五六年间北京大学就将文字学分开形义和音两科教授了。这两科是工具的基本科目,文学组该和语言文字组受一般的训练,才可以通读古书,洞明语义。倒是语言学概要,范围较广,和文学组的关系不及这两科密切,可以无须列为必修。又如文学组选修科目里的古声韵学应该就是语言文字组必修科目里的古音研究,不知何以别立名称。还有,原案里两组的选修科目都将目录学和校勘实习列在头里。现行科目表中却只列入语言文字组的选修科目里。这一层的不妥处,程先生已经论过了。还有,各体文习作一科下注“包括古代现代各体”,似乎太广泛,事实上难行,理论上似乎也不必要。这一点下文再论。至于程先生论选修科目的重要和庞杂,语多中肯。这里只想补一句,就是,中国近世史和中国地理(总论)也列在选修科目里,似乎太不调和了——学生尽可选习这两科,但不必列在表里。
批评的文字中,罗、王二位先生和我的意见没有什么出入,他们的两篇可以不必讨论。别的几篇,细节上虽然各不相同,但主要的意见似乎是一致的。第一项是,中国文学系经史子集应该并重,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系应以国学为主。朱先生说,“每国学问皆有其历史背景与传统,为长久经验所积累而成,自有其存在之理由”。这自然不错。但我们接受传统,应该采取批评的态度。按从前的情形,本来就只有经学,史子集都是附庸;后来史子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但集部还只有笺注之学,一直在附庸的地位。民国以来,康、梁以后,时代变了,背景换了,经学已然不成其为学;经学的问题有些变成无意义,有些分别归入哲学、史学、文学。诸子学也分别划归这三者。集部大致归到史学、文学;从前有附庸和大国之分,现在一律平等,集部是升了格了。这中间有一个时期通行“国学”一词,平等地包括经史子集。这只是个过渡的名词,既不能表示历史的实际,也不能表示批评的态度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国文教学 - (EPUB全文下载)